【九宫文学】我的九宫山:记忆小源口

我的九宫山:记忆小源口

作者:张凯

记忆小源口,我还得从其管理站说起,我与他的初次邂逅,宛如就发生在昨日,记忆之清晰令人乍舌,我常向同事津津乐道。那时,一股难以抗拒的好奇,如汹涌的潮水般将我推搡着,我鬼使神差地凑近窗户,企图从那紧闭的大门缝里,抠出点秘密来。十余年前,我在乡镇工作的那段日子,至今仍会在我心底铺陈开来。

那是个阳光亮得能刺痛眼睛的日子,小源口管理站的办公楼想必刚落成不久。我下村偶然路过,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眼睛透过窗户往里窥探。那摆放得规整、有序的桌椅板凳,那紧闭得如同铁将军把门的大门,都像被时间定格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岁月这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如今,小源口管理站已然历经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当初崭新得能照出人影的模样,变得多了几分沧桑。站内的布置依旧简约,前方是一片开阔的场地,四周环绕着黑漆漆的铁质围栏。办公楼两层高,一层设有办公室、食堂之类的,二层则是职工宿舍,还有几间客房,供外来人临时歇脚,只是这客房被使用的频率,低得就像沙漠里的绿洲那般稀少。

十几个春秋就这么溜走了,有些设施已然破损、掉漆,因长久未修而显得陈旧。小源口管理站守护着那万余亩广袤无垠的保护区,辖区内有集潭、大源、仙崖、小源 4 个行政村。离小源口站最近的东坑古树群,那叫一个惹眼。那片古树林,宛如一位智慧长者,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其中那棵最大的红豆杉古树,昂首挺胸地屹立着,经历了几百年的冲刷洗礼。

那庞大的身躯,宛如历经沧桑的守护者,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古树可是当地生态系统里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我们保护区对古树日益重视,基本为一二级古树设置了坚不可摧的栏杆围护,以防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侵蚀。

小源口管理站所管辖的一二三级古树将近两百三十余棵,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不乏那些稀有濒危的树种。它们传承着文化的血脉,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更为科研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多年后,我重新踏上那片曾经熟悉得如同自己掌纹的土地,并在此从事生态保护工作。大源村的桥,在岁月流转中经受了无数风雨的洗礼,早已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桥头那三两成群的人们,依旧保持着他们悠闲的生活方式,围坐一起闲聊、打牌,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从未改变过。

昔日那座摇摇欲坠的老旧桥梁,经过一番加固之后,如今稳如泰山,承载着人们来来往往的匆匆脚步。穿过桥梁,两条道路分别通向高湖村和集潭村。曾经,那片仿佛被世人遗忘的幽静角落,如今随着道路的改建与拓展,距离已不再是障碍。它与繁华集镇、喧嚣县城之间的隔阂,已被时光这位巧匠无声地缝合,将这块土地从长久的沉睡中慢慢拽醒。

往高湖走,沿途新栽植的行道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得让人嫉妒。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窃窃私语,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九宫山保护区和县交通局的宣传牌,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旁,时刻提醒着人们要珍惜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去年,为了关怀那些辛勤守卡的生态护林员,我们九宫山保护区专门增设了护林岗亭,给他们提供了遮阳休憩的地方,这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尊重和关怀。

芭茅山,这个让人又敬又怕又头疼的玩意儿,在小源管理站负责管辖的片区,那战线拉得老长,分布还特别集中。尤其是连接集潭村与大源村的那一块儿,芭茅山的壮观劲儿能让人惊掉下巴。林间密集得要命,繁茂得吓人,金黄色的大叶茅铺展开来,犹如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然而,在这幅壮丽画卷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火灾风险,这些原生植物的存在,让人的心一直悬在嗓子眼儿,压力山大。

面对这一难题,我们只能逐步实施割抚防火带,建设防火阻隔系统的办法,想实现区域间的有效隔断。可说实话,这些努力的成效并没达到我们期望的那个样儿。在重点的防火季节,我们还是得依靠众多生态护林员的坚守和奉献,没他们可真不行。

前几日洪水刚过,小源口的负责人邀我去集潭村查看一棵古树。村民反映洪水过后,担心古树遭了殃。看后发现情况还算乐观。这棵古树位于村北,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其树冠如一把巨大的伞盖,遮盖着小屋田野,树干粗壮得像个柱子,枝叶繁茂得像一团绿云,树下有个简易的土地庙。每逢艰难时刻、灾难来临,村民都来此祈求平安庇护,古树似乎能够感应,给予村民们力量和希望,让人坚信它有着神奇的力量保佑一方平安。

末了,我不得不再提一提小源口管理站前任徐宏俊站长,他是我过去在建设部门的老同事,眼瞅着就要退休享清福了。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他总是以他那富有幽默的言谈,为我们的谈话增添不少乐趣。然而转瞬之间,他却于前几年突发疾病走了。宏俊站长几年来,在小源口的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离去不仅是深深的遗憾,更是对生命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沉痛警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唯有记忆永恒。”小源口的点点滴滴,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老歌,在我心间久久回荡,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