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走上世界顶尖大学讲坛——通山籍著名学者李城外牛津讲学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3周年之际,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城外赴世界顶尖学府开展学术交流,介绍二战欧洲战场战地记者萧乾事迹——咸宁学者第一次走进牛津大学交流学术。


李城外向牛津大学图书馆赠送个人专著

金秋时分,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城外随湖北省“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国的作用地位研究”学术交流团,赴世界著名学府——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历史研究中心及商学院参观考察,并向牛津大学图书馆赠送《向阳湖文化丛书》和咸宁日报编辑的画册《走进咸宁》等。

座谈会上,李城外作了《浅谈萧乾先生对二战欧洲战地宣传的重要贡献》的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萧乾当年担任《大公报》战地记者期间撰写大量新闻通讯的事迹,重温萧乾先生名篇,阐释了年轻的作者当年表现出的“勇气、才气、正气”。

与会英国历史学者杰瑞·塔克木拉(Gerry Takamura)表示,希望今后互派访问学者,进一步加大交流力度。

牛津大学里,李城外主讲萧乾往事

“萧乾,中国著名作家、记者,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从《萧乾全集》及《萧乾研究专辑》及有关散文集和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萧乾先生作为二战期间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大陆记者,及时准确报道战况的脉络。”在牛津大学里,咸宁学者李城外娓娓道来中国战地记者萧乾对二战宣传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李城外,何许人也?他的头衔不少,主要有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委党校研究生导师。近些年来,他作为中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先后受邀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国家行政学院大讲堂、北京市委党校、“长江讲坛”、湖北省专家院士考察团、文化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和全国多所高校、各地学术会议上讲学……无论走到哪里,宣传咸宁和向阳湖文化是他的最爱。不仅如此,他主编的《鄂南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研究》,受到党史大家金冲及、石仲泉高度称赞。他还以一人之力,利用业余时间编著完成“向阳湖文化丛书”,计有《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获冰心散文奖,有日译本)、《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共七本,达三百余万字,这是中国第一套综合性反映干校生活经历的大型丛书;他与时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策划的《人民画报》“重返向阳湖——探访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专辑,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反响。

萧乾,就是李城外研究多年的文化名人,也是向阳湖文化中最璀璨的文曲星之一。

1969年3月,文化部创办向阳湖“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其家属6000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1973年底,干校停办。1974年,干校全部人员先后返京。萧乾,也于这段时间举家下放咸宁,返京之后还曾深情题词:“向阳湖是文革时期我们的避难所”……

李城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便开始沉迷向阳湖文化研究,并陆续进京采访了500多位文化名人,也有幸与萧乾及夫人成为了“忘年交”。正因为李城外的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潜心研究,才有了他这次在牛津大学不寻常的学术交流……

近百篇报道,萧乾真实记录欧战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3周年,为此我主讲的题目就是《浅谈萧乾先生对二战欧洲战地宣传的重要贡献》,展现他为二战宣传所作的贡献,从而彰显中国人民向往和平与正义的精神。”李城外向记者道出此行学术交流的初衷。

李城外介绍,萧乾从1939年9月29日于苏黎世写就的《记坐船犯罪》(发表于香港《大公报》11月13日至15日)到1945年9月16日发表于重庆大公报的《伦敦中英人士盛会》为止,他发表长短不一的新闻特写通讯稿多达49篇。二战胜利后,他发表的《从伦敦到法兰克福》(收入重庆《大公报》1945年12月5日至7日)到《柏林那趟》(《新路》1948年第一卷第一期),共11篇。后来在《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有《旅英七载》(1936-1946)的专章,在《往事随想》亦有《欧战杂记》专章,在《负笈剑桥》辟有“欧洲冥想录”、“北欧来鸿”和“和平需要远见”等专章及专文,足以证明他对二战宣传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翻开萧乾所写的新闻特写,发现处处洋溢着对和平与正义的呼唤,比如《向旧金山会议提醒几点》中说“世界毕竟不是大国强国所独有的世界,在理想的和平世界中,应如一个融融和和的大家庭,无歧视无差别。”还有《欧洲往哪里去?》等文章,至今仍有警示意义。”李城外介绍,萧乾当年还发表了不少演讲,呼唤和平与正义。

萧乾的文章增强了国内外读者反法西斯必胜的信念,也提供了不可复制的二战欧洲战场“实录”。从萧乾发给《大公报》的大量特写中,如《虎穴的冲击》、《英美惩德》、《英国大选及其政党前途》、《美国关切我国团结反攻》、《美国人士盼我团结》、《德国之政治前途》均目光敏锐、文笔犀利、分析到位,不失为当时中国了解欧洲态势和国际形势演变的主要信息来源。更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旧金山联合国成立大会期间,他最早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邀请中国代表团宋子文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新闻发到重庆,让大公报抢在中央社前面,使国民党新闻官丢尽了脸面。不久,他又赴德国作了18天的实地采访,完成了著名的长篇特写《南德的暮秋》,成为不可多得的战后实录。

“三气”集一身,“名记”萧乾与咸宁向阳湖结缘

“时隔70多年,我们重温萧乾先生这些战地报道,仍然由衷钦佩,无限感慨。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记者,他身上的诸多优秀品质,尤其值得文史和党史工作者学习、借鉴。”在学术交流中,李城外用三个“气”字,总结了萧乾先生的人格魅力。

勇气,让萧乾奔波在二战的战场上。在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可谓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萧乾当记者之初,时值1939年8月,正当人们躲避战乱之时,他却毅然踏上法国邮轮,奔赴黑云压城的欧洲战场。一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萧乾作为一个中国记者的新闻敏锐和勇气,的确值得钦佩。

才气,让萧乾妙笔生花,频频出彩。萧乾于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不久担任《大公报》记者,并参与筹办港版《大公报》,也曾采访过修筑中的滇缅公路,写了特写《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四年后,受邀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报道战时英伦。他的文笔清新可读,时常妙笔生花,如《剑桥书简》,是一篇既优美又伤感的随笔,让人久久回味。

正气,让萧乾坚定同盟必胜信念。萧乾在《旅英七载》第三章《由“敌性外侨”到“伟大盟友”》中写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的胜利者,总是那些坚持原则、富有正义感的人。”这样的断言,在他的战地通讯中随处可见,昂扬着反法西斯同盟必胜的凛然正气。

“萧乾先生不仅在二战战场的宣传起了独特作用,还对湖北、对咸宁怀有深厚的感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萧乾先生曾几次接受我的采访,并欣然题词:‘深深地怀念咸宁和向阳湖’,他还多次写信给我,鼓励干好文史事业。萧乾先生逝世后,其夫人——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先生还将他在欧洲战场带回的皮箱(后带至咸宁干校)转赠给我。”李城外向记者介绍道,今年6月份,他已转赠咸宁市咸安区档案馆,这既是一件镇馆之宝,也是中国记者对二战欧洲战场宣传做过重要贡献的见证。

最后,李城外即兴赋诗《忆二战记者萧乾》,结束了此次交流发言:“初到伦敦思二战,中华名记数萧乾。大公通讯独家早,热线新闻海内鲜。祈祷和平张正义,欢呼胜利庆蓝天。旅欧七载谁云苦,笔扫硝烟已立言。”

此次牛津大学的学术交流,不仅让海外的学者全面了解了萧乾,认识了党史专家李城外,更知道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个美丽的香城泉都,叫做“咸宁”……

来源:香城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