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来江西修水,三个小时的车程,不算太远,却也是出了省的异地。原本,这是一座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城市,只缘,一缕熟悉的墨香、一群热衷创作的文人墨客、一声热情的邀请,也因自己骨子深处那丝对文字的挚爱,便迫不及待收拾行装,带着激动与欣喜直奔而去。
阳光和煦,春暖花开。修水街头,黄庭坚纪念馆与高高矗立的文锋塔遥相呼应,是眼前最美的风景。虽然这里不是此行最终目的地,可同行大哥一脚踩下刹车,带我们走进最具魅力的文化殿堂。提前领略修水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次诗会之行,提前热了个场。
朱门黛瓦,古色古香;穿廊过院,笔走龙蛇。细细品读一代文化巨匠的种种故事,有一种耀眼的光芒,喷薄而出,照亮我虔诚的心房。黄庭坚先生的品性与才华,传古追今,垂范千年。
修水,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市容整洁干净,房屋规划整齐,要是走累了,随时皆可席地而坐。两边精心布置的绿化带,繁花绿树草坪,随了一路。空气中,有种滤过之后的清香,有种饮过清泉后的甘甜。走在这里,身心愉悦。
这里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一年一度的诗会,把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诗人、评论家相聚于此,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传经送宝。今年,我有幸入席聆听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着实受益匪浅。有些老师谈的观点,是我冥冥之中一直在苦苦追寻的,当老师清楚明晰说出来时,我在瞬间恍然大悟。有时候,我们与所要到达的目标之间,就只隔着一层薄纸。有时,我们能毫不费力自己把这层纸捅破;有时,我们兜兜转转,费尽力气,最终才能越过这层纸。而这样的迷茫,有幸经各位老师点拨,实是再幸福不过的事!
廊桥、绣花楼,是距今百余年的古迹,仍然保存完整。这是修水回坑村祖辈向后代发出求善求学的殷切嘱托的符号。绣花楼主人乐善好施、扶困济贫的故事,在村里村外广为流传。大门口那一支毛笔的拴马石,别具一格,展示老屋饱含文化魅力的风采。廊桥,远看像间凉亭。下有4个石墩,中有木板铺设横跨水面,上有木脊瓦面,遮挡百余年的风雨。长长的木凳贯通全桥,倚栏而坐,微风拂面,看桥下清水涟涟缓缓流过,溪底的石头像刚洗过一般干净,心旷神怡。这是一百多年前,父子两代人接力修好的,“善述桥”一名,就是为了纪念与传承这场爱与善良的接力赛。如今,这里民风善良淳朴,与老祖宗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随便在村头走走,古泉边,廊桥内,均见免费茶摊。菊花茶、茶叶茶、花生芝麻茶,甜的、咸的,老远就闻到了清香。走近,便被热情邀约喝茶,村民的笑脸,如桥下泉水般清澈。
走在回坑作家村里,我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与兴奋。就像农夫走进广袤无垠的田园,猎人遇到四处奔跑的麂兔。我笑问村前泡茶的大妈,是不是这个村里的人嫁女儿娶媳妇,都得选些会写诗的小青年?大妈会心一笑。可惜的是当时身边没人帮忙翻译,我没听懂她说的什么,但是我能感受到她有与我一样的激动,看到她脸上漾起幸福的红晕。或许,是村前那满壁的村民(驻村作家)名单里,有她家人的名字。我激动,是因为我有幸走进这里,以我卑微虔诚的足迹,见证一村写作人的风采。
以文字的名义,借这温暖春光,我要向梦想报道!我要在龙王阁前许愿,来生,让我做一条鱼,无忧无虑游在清澈见底的饮泉塘里,趁醉人春风,吹进满塘文化气息,饮一泉带着诗意与墨香的水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袁丽明,女,湖北通山人,通山县作协理事,供职于通山县文化馆。平平淡淡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写作,只因内心深处一股热爱。作品不多,但真情常伴。在读与写的世界里,遇到更好的自己。
朗读者:宋湘琴,咸宁市学生喜爱好老师,中学高级职称,热爱音乐,热爱朗读,曾多次参与主持我县大型文艺晚会,她的人生格言是:做最好的自己!
主 编:阮冰
编 辑:徐微
编 审:邓文义、阮翀
监 制:方雷
总监制:阮班新
出品人: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