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 廖双河:亲亲蛟滩湾(节选)




蛟滩是我的老家,每次回去,都会看到一些新变化。或东家建了楼房,或西家买了小车,或村前拓宽了步道,或村旁兴修了广场。老人慈祥康乐,孩童嬉戏追逐,汉子勤于家业,村嫂闲暇曼舞。走在村里,幸福与满足,如同清早的晨雾氤氲着整个村庄。

蛟滩虽然地图不曾标记,却是一处充满山水田园风情的古村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蛟滩早该生机勃发,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仍是破旧不堪、生活困苦。

其实,蛟滩与百年小镇——厦铺街仅一河之隔,但就是这道河,长期阻隔蛟滩前进的脚步。一河两岸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边花繁叶茂,一边沉寂萧条。当时,有山歌道出辛酸:“有女莫要嫁蛟滩,每天出门三回水,回家还拐三次山,亲戚来往难上难,一河相隔万重山。”在封闭的环境中,很少有人外出闯荡,终日固守着贫穷的家园,面对那条默默无言的河流。

自我记事起,村前长年架着一道木板桥。木板桥用树串拼,做起来方便,但缺点不少,风吹雨打容易腐烂,河水稍涨会被冲翻,由于木板桥不能过车,采伐的竹木、购进的货物只能靠双手双肩转运,特别是常有人跌下桥溺水而亡。在那样的年月,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做梦都想有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澎湃汹涌。勤劳的蛟滩人,在家兴林果业、搞养殖业,跨过河到镇里或县城经商,甚至走出大山到广东、浙江等地务工创业。扎根农村的渐渐富了起来,走出山门的也挣得大把大把的钞票。看着晴天一路灰、雨天一片泥的土石路,大家又把建大桥一事提上日程。终于,一座长98米、宽7米、高8米,造价40多万元的水泥拱桥屹立河上,像一道彩虹飞跨两岸,使家乡与外界更近了。

如今,家乡人又依托民居、山垅、河滩等人文自然资源,着手引进客商打造民宿风情小镇。相信不久的将来,家乡人就会享受到比城里人更为优越的生活。

亲亲蛟滩湾,袅袅幸福园。是啊,小小蛟滩的发展变化,不正是伟大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文明的生动体现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廖双河,1971年生,湖北通山县人。全国出版专业注册责任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咸宁市诗歌学会副会长,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华辞赋》《解放军报》《湖北日报》等4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150余万字,公开出版散文集、诗歌集、理论专著5部。获全国首届优秀民兵预备役部队歌曲大赛金银奖、香城泉都文学奖金奖等。供职于通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朗读者简介:廖先席  1970年7月出生,通山县杨芳林乡人,在职研究生学历,1988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湖北教育学院普通话朗诵比赛第一名,主持湖北教育学院70周年校庆晚会,湖北省优秀普通话测试员,现任厦铺镇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