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通山】百集历史图文第五十四集:与泥土作伴,细数在田间地头酝酿着农民希望的“土专家”

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特别呈现



与泥土作伴,细数在田间地头酝酿

农民希望的“土专家”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习近平


2018年9月25日下午,正在黑龙江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水稻是通山境内主要粮食作物,80年代初,我县开始种植推广杂交水稻品种。1985年,全县杂交水稻7200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6.5%。由于杂交水稻产量高,又是一个新的种植技术,这样就急需大量农技人员伞伴群山,披星戴月,奔赴乡村一线推广种植技术。他们是“袁隆平”式的人物,默默耕耘在农家田头或科研阵地,为解决人们的温饱和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1975年,河畈公社的农技人员在温室里指导社员群众进行无土育秧。

1977年,厦铺公社在新明大队举办杂交水稻技术讲习班。



1978年,九宫山高空病虫观察站的科技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大山之巅,及时掌握病虫害传播情况。


1979年,县农科所副所长、技术员刘昭明热心钻研农业科研业务,培育出水稻7405新品种,光荣出席咸宁地区科技大会,并获得科技成果奖。




1979年,刘昭明在麦地观察小麦生长情况。


1979年,港路公社良种场坚持科学实验,杂交油菜获得高产,这是农业技术人员在认真总结种殖经验。


1979年,县委组织各公社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来到港路参观学习杂交油菜生产经验。


1980年,县农业局农技员霍贤保在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同时,撰写了大量农业知识科普稿件,多次被评为各级新闻单位的模范通讯员。


1981年,县农业种子公司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公司门店正在销售杂交水稻良种的情景。




1984年,县农业部门在西坑潭乡举办植保训练班,向农民普及农作物植物保护知识。



1984年,在西坑潭乡举办植保训练班上认真听课的农民学员。


1984年,县农业科技人员举办蛋鸭饲养技术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家庭养殖技术。



1985年,63岁的通羊镇蔬菜队技术员谢怡兴,热心为新转菜农民的农民传授技术,使菜农的收入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半。



1991年,我县组织300多名科技人员走出机关门,以多种形式为农村科技兴农服务。他们在农业第一线承包了147个项目,从根本上进行扶贫治穷,促进贫困山乡经济发展。这是农技人员在大路乡寺下村田间观察油菜生长情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下,1993年我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万吨,农业技术推广员功不可没。通山县水稻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推广,如两段秧、半旱式栽培、软盘抛秧、机械插秧、免耕栽培、水稻直播等技术深受农民的欢迎,为全县水稻高产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后,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市场行情的变化,农民外出务工较多,导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一定程度的缩减,其中主要是双季稻受到影响。然而,历史不会忘记,过去,现在,将来,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农业的赤子之心和奉献精神。


夏 勋 南,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任职于县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曾担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