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特约记者 张长征) 马桥,一个小山村,因村旁河道上曾建有唯一的古桥马道而得名,河水悠悠,时光漫漫,而今,古桥早以不见踪迹,也无从考证,数座的汽车桥横跨在河道上,村里村外可谓四通八达,桥梁的历史演变,承载着村庄的沧桑巨变,述说着马桥人今非昔比的来来往往生活。
我的故乡就在马桥河道的下游处,每回老家,必经马桥村。几十前,车至马桥沿着河道旁狭窄曲折的泥土公路归来,晴天,一路上尘土飞扬,灰头土面,雨天,一路上坎坎洼洼,塌方阻隔,沿路坐落着零零星星的、高高低低、黄墙黑瓦的泥巴房子,村庄显得萧条破旧,毫无生气,人们在炊烟袅袅的酸楚生活里日复一日,在青黄不接的辛苦日子中一年又一年,但见路旁修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土地堂,倒是香火鼎盛,历经翻修,村民们将期望寄托于一方神灵,祈求来日风调雨顺、相安无事。
近几年,常回老家,出106国道,过马桥,一条宽阔平直的柏油公路缩短了回家的行程,各式各样的俱有欣赏性的漂亮洋房,错落而有致地林立在公路的两旁,公路边上的绿化带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人如画中游,广场、工厂、庄园、养殖场沿路上比比皆是,山坡上年羊成群,田野上的收成四季更替,让人有一种此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马桥村的巨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春天,我停车于马桥边,走进村里,去聆听正值犁耙水响的扬蹄声。
马桥村座落于通山县的东南方,处于富水湖的西南一隅,在这块属于老苏区、库区的燕厦乡的红色土地上,马桥村面积仅6余平方公里,有这个具有530户、2080人口、15个自然湾、68户库区移民的乡村,在2014年列入贫困户的就有638人!市交通运输局进驻该村后,通过六年时间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基础设施旧貌换了新颜,又以三年的加鞭策马,这里正在不断地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走进村委会大楼看支部。党支部本应是基层工作的战斗堡垒,此作用在马桥村就得到了最好的证印。四年前,村干部走到哪家那家就是办公室,村民有事去找干部没个准,一件小事要等几天、绕上几道弯才能见上干部面。2017年,一座村委会大楼拔地而起,彻底解决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无固定场地的历史,村民办事有了服务大厅、议事办事有了会议室、娱乐文艺有了小广场、学习交流有了农家书屋、老年人及退役军人有了服务中心等等。山村虽小,但村民各式各样的“小阵地”日益臻善,这座大楼成了村民的主心骨,纠纷调解、村风文明、决策指挥、政策宣传等等从这里顺理成章地走出去,不断地增加了群众的聚集力和向心力,群众的战斗力也向前靠了一大步。
观村庄的发展,首先看产业,关键还看有勇敢的先行人。过去,马桥人面对穷山恶水、人多地少的家乡,感到生存是一个大问题,人的根本生活是住不下来、呆不长久,选择唯一的出路必须往外走。现在,马桥人面对突飞猛进的家乡变化,深感到只有回得来、留下来、住得下,谋发展搞经济才是真正的出路。近年来,湖北烨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山银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山宝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企业的相继成立,惹火了一直在外奋斗的马桥人着实眼红,纷纷返乡建立了养殖小龙虾、养鸡、梅花鹿、黄牛、板栗园等等项目,产业基地的一个一个风生水起,村里“两委”班子由过去为春耕、秋收、入学忙,变成了为土地流转、融资入股、劳动力分配而忙,一改过去常为村民解决猪苗、化肥、种子等等一大筐 “等靠要”的被动工作,“要我富”演变成了“我要富”的乡村振兴创业新浪潮。村委班子抓住企业为龙头,让企业与贫困户签订种养殖收购合同,鼓励农户利用田地大力种殖驻地企业所需的胡萝卜、玉米、牧草等农作物,待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让贫困户安心踏实地走出贫困,迈进富裕的安逸有盼头生活中。同时,瞄准荒山秃岭、村前屋后、亭院庭台,充分利用植树节及植树的黄金时段,将树苗发放到每家每户的手中,发动村民、驻村单位齐动手,到处栽种上了桂花、红叶、杉木、红叶石楠、桃树、梨树等等树种,并提出建设青山绿水应不遗余力地永在进行中,让村民日益感受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每年真实大变化。为此,不难想象出驻村工作队与村委班子“脚卷泥土、心怀百姓”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努力。
“村庄振兴正在征途中,应从小事上去一件件去落实,群众的小事就是大事”。谈起过去的成绩单,村支部书记刘会次自感努力还在后头。
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乡村振兴过程中,马桥村坚持党领导村民的“一盘棋”思想,远处考虑,近处着手,每走一步,都必经合谋的深思熟虑而作出行动,先后相继制定了若干个工作近期与远景规划目标,并在醒目的区域位置进行公示,扩大群众知晓率和拥护率,全天候接受群众的监督,而这些工作计划的谋划都是群众心中一件件的心坎事儿,也深受村民的期盼。近年,积极争取水利部门投入资金27万元,解决了剩余4个村民小组的饮水困难;争取“村村通”5万元资金解决农村客运站两处候车亭;5公里的通组公路拓宽、唐畅主线2级公路改造升级、2公里河堤整治、增建两座通信基站、引资开办幼儿园已经全部完建;关爱留守儿童行动、投入10万余元硬件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组织慰问与结对活动、大力开展电工、焊工、月嫂等岗位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建村以来的第一场文艺晚会、做到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疫防控等工作常抓不懈,维护好50千伏正常运转、教育帮扶、医疗救助、政策兜底等民生工作运转,并形成常态化管理,细细数来,又数不胜数。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有声,一件件事情的落实到位,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乐上眉梢,一心一意跟着党支部走,对党员干部谁的神仙广大,村民心中自有了“一杆秤”,当然信服。
通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踏地有声、抓手有痕,一路走来,村干部普遍感觉到,村庄景色越来越美,村民胸膛越来越敞亮,脚下的路子越来越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轻。
时值春暖花开,大地渐渐醒来,马桥的山川层林尽染,河水清澈流淌,漫无边际的油菜花开正艳,春光下的村庄显得格外的明媚和绚烂。
停车坐爱马桥边,一路风景闻蹄声,此时,我听见,校园里的书声、老人们的笑声、村妇们的欢声,男人们的吆喝声,已融入在新时代的奋蹄声中,正弥漫着、并笼罩这座古老而美丽的乡村里,声声萦绕耳畔,经久不息。
(编辑:谭梦星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