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满眼葱绿满眼春


满眼葱绿满眼春

作者:孔深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路乡余长畈村凭借改革开放东风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造纸、编织、石材等集体工业,群众生活红红火火。一度被咸宁地委、咸宁行署誉为“鄂第一村”。然而,在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颁布实施,污染严重的村办编织厂、造纸厂、石料厂等骨干工企业陆续关闭,余长畈经济实力元气大伤,几乎一蹶不振,从而滞后于先进行列。

20多年过去,起起落落的往日鄂南名村,如今面貌咋样?12月中旬的一天,笔者与几位文友踏访了余长畈村。

车抵村头,我们站在高高的石拱桥上,但见绿竹依堤的通羊河环村而来,两岸园林花木苍苍翠翠,掩映着一栋栋农家楼房、宅院、别墅,不时传出一阵阵欢笑声和小车的喇叭声。纵横交错的村庄都是两层以上小洋楼、更有间杂其间的豪华私宅、花园别墅、文体馆所、祠堂公寓,豪华富丽,令人赞叹。举目村野,那泛起新绿的油菜,破土而出的麦苗,一块块蔬菜、葱蒜基地,一片连着一片,由近及远,绿浪滚滚,波及山边。绿色的村庄、清澈的河流、遥望无垠的田野、青翠欲滴的果蔬……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如今绿水青山、井然有序的余长畈与贫困落后相去甚远。带着疑问,我们快步向村委会走去。不仅想听听余长畈如何浴火重生,重铸昔日荣光的故事,更想见见在短短几年中,一手描绘岀这幅乡村美景的村委会一班人。

四层高的村委会办公楼就耸立在村口的公路旁,这也是我见过最接“村气”的村委会了。在宽敞明亮的二楼办公室,刚刚办完一起农商营运项目的村支书余才团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约莫三十五六岁,个子不高,却显得精明能干;蓬乱的头发显示着他的繁忙。我迫不及待地将心中所困脱口而出,他拿来资料册,坐直了身子,兴致勃勃地将余长畈绿色产业转型发展的脱贫故事,向我娓娓道来。


余长畈村地处城郊,村庄分布316国道两旁。自从国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后,余长畈的污染工业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大家深知,赚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留给余长畈后人的,也绝不能是一片水土流失、贫脊穷困的土地。2015年,村委会一班人在脱贫攻坚中,积极应对,寻求转变,充分利用余长畈地处城郊,挨城伴市,交通便捷的优势,实行集体、股份、个体、联营“四个轮子”齐驱动的前进战略,大力鼓励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自己特长,投入到绿色产业中去。会打猎的上山,会捕鱼的下水,善营商的办店,懂工业的办厂,极大提升了村民自主创业,大胆奔小康的劲头。同时,村委会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为村民争取资金与项目支持,为缺技术无门路的村民提供各种知识技能培训,发展中小型木业、面食、果蔬基地种植等投资小、见效快,生产灵活的绿色产业,仅仅几年间,小作坊、小基地、小车间、小商铺、小商团如雨后春笋岀现在全村山水中,遍地开花的绿色产业让村民迅速步入小康生活的快车道。至2020年,全村600余户人家,半数以上拥有“五小”绿色产业。

村里支柱型集体工业转型千家万户小型绿色产业如期成功,让老百姓们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増加,但村委会一班人并没因此而满足,又将目光盯在了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建设上。他们在建起100千伏安的光伏电后,从本地资源优势岀发,大力优化营商环璄,大手笔地展开招商引资,将一只只凤凰引进村里,筑巢生蛋。先后引进了以张怀平的甲天下背景墙厂,以阮建安、董仙、谭军联营创办的安圣绝缘材料厂、主翔衬布厂,以孔祥众投资3000万,年出栏3000头牲猪的祥宏牧业,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増收有20多家。就这样,余长畈新兴产业拔地而起,绿色产业的越做越大,使村集体经济逐年上升,成为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强的村之一。

听了余支书的生动介绍,笔者一行信步步入村间,按图索骥,去观瞻他们那一篇篇写在土地上的华丽文章。

余长畈的种养殖业是后起之秀、远近闻名。我去的时候枇杷已经熟了,黄橙橙的枇杷压得树枝弯下了腰,几家几户正聚在各个位置收果实。在余长畈,果树与房屋交错而存。村民们认出我是村小的老师后,便不容推许地塞给我一大堆刚刚从树上新鲜摘下来的枇杷,咬上一下,清脆可口,肉香四溢。村里的“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了种养殖的金字招牌。带头人余才炎领着29户村民,在本村种植优质的瓜果蔬菜、养殖香猪,再由村委会出面介绍买家,通过利益分红的形式,给每户每年又增添了5000元的收入。为了余长畈的种养殖之路越走越长,村委会更是公费将余月和、余才炎等村民派去学习更专业的种养殖技术,再回来一一传授给其他村民。先勤带后勤,先富带后富,余长畈现今已打下了通山粮食界的半壁江山,“通山粮仓”的名号不胫而走。县城里卖瓜果蔬菜的商贩,皆以余长畈人居多,毫不夸张地说,每卖出五捆青菜,就有三捆来自余长畈。

面北展望,那铺展在村口对面山腰上的光伏板,在冬阳下熠熠生辉。那是村委会在县扶贫办支持下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耗资75万元,2018年正式运行,其产生的所有经济效益,都用于解决本村100户贫困户的经济问题。除此之外,为解决村民苦于资金难的问题,村委会积极向县扶贫办争取,为村民们争取了政府的扶贫贴息贷款百余万元,顺利展开村庄、道路、学校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助力了全村经济建设发展。

饱赏了余长畈的工企业景象, 我们便穿行于余长畈村的街巷中,一览秀美的乡村人居环境

脚下夯实的水泥路更加坚定了我再探访余长畈秀美乡村的建设故事。从前村里规划杂乱无章,可谓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街巷屎尿臭,门前垃圾堆”,让人举足难行。2018年开始,村委会紧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因地制宜、样板先行、整体推进”的要求,以改善提升农村面貌为突破口,多措并举改善农村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全村的陈年破旧农舍、牛栏、猪圏等废弃建筑物,对村庄乱堆乱放的垃圾、乱搭乱建的棚舍进行全面彻底清除,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仅村道建设,全村就硬化了公路10公里,实现了户户相通的愿景。如今环村沿河堤岸,杨柳相护,垂枝拂水,既达到了保护村庄作用,又美化了人居环境。如今,路边恶臭熏天的垃圾荡然无存,墙上的乱涂乱画,违章的乱搭乱放现象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敞的道路、干净整洁的房屋、四季常青的绿植。

踏访之处,让人不禁赞叹,余长畈绿色产业转型之路,转得迅速、走得坚定;余长畈的秀美乡村建没走得坦然,走得欢快。村委会的每一步举措,与村民们同心协力的默契配合,都将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铺得更长,走得更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才是春。

2020年,余长畈全村展开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村“两委”一班人清晰地看到,村里虽然在两年前巳实现整体脱贫,步入小康道路,但仍还有十几户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的人家,处在穷困之中。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让全村家家户户共同富裕起来,那才算得上小康之村。为此,村党支部在开展党员“一对一”、“干部交穷友”等帮扶活动同时,动员富裕乡贤积极参与助力扶贫,形成全村小康社会建设共同体。他们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纾困解难,努力为贫困户寻找脱贫项目与致富门路,及时化解了贫困户燃眉之急与致富难题,使全村出现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大好势头。


笔者在余长畈拜访了许多人,听了许多扶贫故事,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吴爱青的脫贫致富故事。她是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20多年前,她与丈夫余良德在外打工相识后,义无反顾地从江西远嫁而来,撑起了没有家的一个“家”。

吴爱青嫁来余长畈之时,丈夫余良德穷得连茅屋也没有一间,且腰间盘突出,劳动能力有限,他们只好借居在别人搬迁留下的老房子里。说出这段过往的时候,她显得很平静,更多的是不甘。她说村里展开扶贫攻坚后,在“异地搬迁”政策实施时,扶助她家七万多元钱,再加上自己东拼西凑,一层新平顶房拔地而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丈夫又有隐疾,村里便安排没有太多文化的她去工地拉钢筋补贴家用。她也由原来的小工,成熟为固定的“大工”,日子就一天天地好起来了。当她提到大女儿“余诗影”时,我便在教育核查名单上找到了在县一中读书的她。吴大嫂告诉我,余诗影其实考上了鄂高,但却因为家里的贫穷没办法让她去更好的学校读书。今年春初,因短缺学费女儿余诗影与两个在读的弟妹又险些失学。谈到这里,余大嫂说话的气息开始变得轻微颤抖起来,语气充满了愧疚,但眼晴闪动着希望的光芒。她转过口气,愉块地告诉笔者:还好,托村干部的福,正当我借贷无门时,村委会干部找上门来,及时援助了三个孩子学费,还有春耕资金。今年来,在村里与乡邻帮助下,生活是越来越好,孩子也都争气,成绩都还不错。

谈到村民如今的温暖日子,同行的另一位村干部老余笑着告诉我们: 村里有几户住得较为偏僻的贫困户,因自来水供应不到,饮水全靠到河里挑,不方便又影响健康,特别是天黑时,伸手不见五指,坑坑洼洼的道路,使他们稍不留心,就会摔个人仰桶翻,费时费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村委会干部西进乡东上县,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为村民打好水井,架好路灯,现在是条条道路平, 盏盏路灯亮,家家自来水。说到这里, 那几位贫困村民笑眯了眼,我也跟着笑了。是啊!每一次旷日持久的民生工程,却能直接改变部分人的生活起居。我还想谈谈更细致的变化,但更细致的东西往往都是从心里更深处抽丝剥茧出来的,于心不忍再细问下去,便向他们道谢、告别。走时心里颇有感触,疫情时,我们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同样的,扶贫后,我觉得“时代的一场雨,落到个人头上,就能滋润一方春。”

时至深冬,严寒逼侵, 残黄淍蔽,万木萧疏,而我们在余长畈村看到的是一个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 生机盎然,可渭满眼鲜绿满眼春,由此笔者深信,在今后的小康日子里,余长畈定然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