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进京赶考”警示地——闯王陵

“进京赶考”警示地——闯王陵


作者:李城外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京。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今天是进京赶考啊!”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主席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

1956年11月15日,湖北省政府将李自成墓定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它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代农民起义英雄魂归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闯王陵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进京赶考”的警示地。

大顺之殇一度成为学界争鸣热点

百余年来,大顺之殇一直是史学界热议的话题。李自成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历史人物,清初有大量文献记载他死于兵败之后。李自成死后100多年,澧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知州何璘推测他当了和尚。

何璘的“禅隐说”,在清代即遭到一些严谨学者的怀疑和批驳。经过众多学者的考证,至清末,李自成殉难九宫山已基本论证清楚。民国年间,又有几位历史学家如童书业、王崇武、李文治等作了更为深入的考证。结论是:李自成在顺治二年四月下旬或五月上旬,死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村民之手。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鄂湘两地关于李自成之死的争论烽烟四起,一幕幕是与非、真与伪的较量接连上演。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此起彼伏,仅湖北省就召开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研讨会、纪念李自成殉难3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农民战争史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等,并于1996年10月8日成立湖北省李自成研究会。

1979年新华社首发李自成墓照片 夏勋南摄

姚雪垠、胡绳评李自成之死

笔者曾两次专程进京采访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先生。

头一回是1994年4月19日。我开门见山问姚老:“时下报载,有人对李自成殉难通山九宫山又有异议,欲以‘出家说’取而代之,您对此作何评价?”

他当即陷入沉思,神情严肃地说:“李自成死于九宫山是个悲剧,早就定论了的事,为什么老是争论不休?还有人提出‘两说并存’,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完全是哗众取宠。这是没读书、不读书的缘故。你们鄂南人应积极写文章反驳。通山有实物,有地方文献,有上报南明皇帝的奏本,等等,可谓铁证如山。”

说到这里,姚老还回忆起1983年5月中旬去通山县实地考察李自成殉难遗址的经过,自己撰有一联:

“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臧,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唯有英雄殉社稷;

苦战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姚老还调侃持“禅隐说”之湘人:“因为李自成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你们就争其死在湖南。他如果是个大右派,你们保险不争了!”

作者采访姚雪垠先生(右)

第二次是1995年4月29日,我再次来到姚老家。谈及湖南石门县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热热闹闹地考证本地才是李自成正宗安息之地,大有推翻“九宫说”之势,使本来已经清晰的历史面目又渐渐模糊,对这种现象应如何看待?

姚老平静地回答:“以假乱真,为我所用,不讲科学态度,制造轰动效应,这种事今后还会有。为什么说李自成死在九宫山,而不可能在石门‘禅隐圆寂’,我们有各种理由。其一,通山地方文献有详细记载,如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宗谱。其二,有鎏金双龙马镫等遗物,大家都知道,只有皇帝才配踏龙头的,因为李自成已称大顺皇帝,别人不怕杀头的话,谁敢呀?第三,有明末湖广总督何腾蛟上南明皇帝隆武的奏本,等等,不一而足。”

姚老接着谈到,早在1985年召开的李自成归属问题学术研讨会上,史学家们就反复考证研究,尤其是经过明清史专家学者集体锤定,李自成殉难通山确凿无疑。“已经确定的事,有什么必要争来争去?李自成性格刚烈,一生叱咤风云,不可能逃避现实,出家当和尚。我认为他当初不应该进京,占城之后腐化堕落,才导致全军溃败,一垮就不可收拾,最后退到鄂南,饮恨九宫!李自成死在何处?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早就解决了。因此,谈李自成为什么失败,我有兴趣;谈李自成死在哪里,我没兴趣。”

最后,他又谈起毛主席和邓小平分别在不同时期亲自过问、鼓励他写好《李自成》的往事,深情地说:“写好《李自成》是我终身的事业。在第五卷中,李自成在九宫通山壮烈牺牲的章节,将是全书的一个高潮。”

无独有偶。1996年5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前往闯王陵考察,途经李自成起义军与清兵最后决战的古战场李家铺,听取了“皇躲洞”的民间故事。之后又来到闯王陵,他在左侧的石碑上仔细阅读碑文,上面刻着郭沫若先生50年代中两次关于李自成死难地点的说明。

毕竟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胡老询问碑文的来龙去脉后指出,1955年11月25日所写内容与1956年5月18日的更正,因刻字者疏忽,“通山”和“通城”一字之差造成前后矛盾,经不起推敲,应尽快复原。

不仅如此,他还针对碑文评论道:“郭老把李自成的失败归咎于丞相牛金星被胜利所陶醉,恐不够全面。李自成没有根据地意识,是典型的流寇主义,把粮食吃光就走,结果退出京城后,部队越跑越少。他的最终失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诸多综合因素所致。”

之后胡老又信步走到茅盾题字的陈列馆前,站立良久,默念大门两旁姚雪垠所撰对联,感慨道:“何曾怕死遁空门?这话问得好。李自成出家说,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假如他真的当了和尚,也会卧薪尝胆,伺机东山再起,绝不至于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

胡老又步入陈列馆,仔细听取李自成殉难牛迹岭小月山的详细介绍,并对馆藏的诸多地方史料产生浓厚兴趣。他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旧《九宫山志》中的《李闯志》(光绪庚子年印),对同行的专家说:“这里资料比较丰富,很有说服力。”

应通山的同志邀请,胡老还爽快题写了“李自成碑廊”几个遒劲的大字,并赠绝句云:“唤起农奴百万村,黄巢遗恨又重温。方传捷报收京阙,已化九宫山上魂。”

泼墨挥毫至此,他又解释说,仅仅“咏史”似乎应用未尽,还得写一首与现实有关的。于是又续上一首:“九宫山色郁苍苍,常伴英灵阅海桑。此日乡情堪告慰,年丰人寿好时光。”

“两通”之争与郭沫若女儿的信

1945年郭沫若先生撰《甲申三百年祭》,称李自成于1645年死于通城县九宫山。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小学语文课本也采用此说。1954年,通山县小学教师王如江因教学需要,对李自成史迹和史料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于是向天津《历史教学》求教。

1956年,几位明清史专家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认定李自成于顺治二年五月兵败后在九宫山被当地乡勇杀害。同年5月18日,郭沫若发表意见,否定“通城说”,支持“通山说”。不久,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的研究决定改写了教科书。然而,通城县的李自成墓一直保存并沿用郭的题字。

1997年9月28日,郭沫若的大女儿郭平英写了一封信,请我转交当时的咸宁地委书记万维东,其中说:

“近悉湖北省通城县新修李自成墓,仍用我父亲郭沫若1955年所作题词,我认为十分不妥。1956年5月18日,郭沫若曾在当年第六期《历史研究》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声明《关于李自成死难地点的问题》,针对1955年湖北通城县在修建‘传说死于通城九宫山’的李自成墓时约他为该墓题词一事说,根据近来《历史教学》编辑部、湖北师专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系金毓黻先生的考证,‘李自成死难地点应为湖北通山县,而非通城县’,这一考证,确实有据,是可以信赖的。他为通城县李自成墓所作的题词,即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都是根据旧有的传说,应予注销并改正’。其后,他在《甲申三百年祭》再版时,也将李自成的死难地点及时更正为‘湖北通山之九宫山’。我认为父亲生前的意见应该得到尊重,湖北通城新修李自成墓,不应再使用郭沫若已经声明注销的题词。”

当时,咸宁地委高度重视,及时向通城县转达了此信,并要求落实。

郭沫若为李自成墓题字 夏勋南摄

密云研讨会中国社科院课题组结论

1996年7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遵照中央领导指示,筹组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由曾任郭沫若学术秘书的历史学家王戎笙负责。课题组一方面对与李自成之死有关和可能相关的实录、档案、方志、谱牒、文集、笔记、野史、文物资料等进行全面收集,一方面到湖南石门、慈利两县和湖北通山县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完成研究报告《李自成结局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报告分十个部分,即:清初有大量文献记载李自成已死于兵败之后,清代学者对李自成死地、终年到清末已基本考证清楚,李自成死后100多年何璘说他当了和尚,夹山“禅隐说”在清代湘陕部分地区的影响,夹山“禅隐说”在民国的全面衰落,“通山”“通城”之争,夹山“禅隐说”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奉天玉和尚文物工作中的重大失误,石门的文物恰恰证明奉天玉和尚不是李自成,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1997年5月29日至31日,课题组邀请李自成结局讨论中的两派代表(通山“殉难说”和石门“禅隐说”)赴北京密云参加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发言的双方代表共20多人,代表“通山说”发言的有顾诚、何龄修、王春瑜、栾星、智夫成、张国光、童恩翼等,都理直气壮地肯定课题组的结论;代表“石门说”者在发言中模棱两可,对课题组的结论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只是强调现在做结论为时尚早,仅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对于石门文物,专家组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件文物可以证明奉天玉和尚是李自成。

课题组于10月份开始结项工作,研究结论请院内外5位专家鉴定后,由历史所所长及历史学术委员会主任审阅,经院科技局审核后报院领导,于1998年2月6日批准,同意结项。课题组认为,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李自成墓,作为李自成死难的纪念地,1988年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完全正确的。

这个结论的意义在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为李自成结局问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史学界端正学风、加强史德建设作出了表率。

李自成归宿地成为廉政教育基地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毛泽东主席曾给予李自成高度评价,称他为“大顺帝李自成将军”。《甲申三百年祭》也曾被列为延安整风文献之一。闯王陵是全国唯一的著名农民起义领袖陵园,已成为全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新建了气势恢宏的闯王文化园廉政教育馆。此外,李闯王传说被列为湖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通山县于1999年9月将宝石乡和高湖乡合并,更名为闯王镇。

闯王文化廉政教育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告诫全党,要牢记“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

为认真落实这一指示精神,2015年秋,闯王殉难地湖北省通山县和出生地陕西省横山县相继成立李自成文化研究会,进一步开展学术考察和交流,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

正所谓:“谁料闯王葬九宫,兴勃亡速历朝同。可怜由检终明史,堪笑吴郎立首功。大顺登基何耀耀,通山收场太匆匆。甲申之祭焉能忘,赶考进京警世钟。”(《重谒闯王陵》,见中华书局2020年版《向阳轩诗稿》)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徐微  二审:程思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