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畅周
作者:孔帆升
进入癸卯芒种时节,大地步入高温模式。通山县边远的燕厦乡畅周村,骄阳映照下一片葱茏,正青春,正妩媚。
中稻秧苗站稳在水田,玉米在旱地上开穗,丝瓜风华正茂地牵着藤,南瓜藤早已把废弃的屋基盖得没一点裸露,低洼处的小水塘里荷花出落得艳丽无比,满山岭的红薯拔节长叶,要呈现繁荣昌盛的意境,一两棵芭蕉在房前屋后举起红缨,点亮游人心旌。村庄被绿色沁润日久,如同自然一样安静沉稳。
当地乡贤舒思耀一路当向导,介绍畅周村的来龙去脉,还现场赋诗献给采风团。现年70多岁的老支书华允迪早早候在村头,我们还在路上时,他用微信不断发消息过来,联络此次行程安排。华老的祖母郭冬梅是早期共产党员,小时候他经常听祖母讲红军故事,听村里的老红军讲他们的亲身经历,因而有着与生俱来的、深植血液里的红色情怀,这情怀愈老愈是深厚。
华老对村史革命史的挖掘付出了不少心血,近几年虽行动不大方便,仍然阻止不了前行的决心与毅力。他自费去黄石市阳新县(当年畅周划归阳新管辖)、通山县、湖北省档案馆查阅、摘录和整理资料。一见面,他就带着大家到各处走,他说,畅周原本是一个人名,叫叶畅周。叶畅周1927年被党组织派到龙燕区,一直在路口乡(今畅周村)活动,在这里建立起20余人的党小组,发动秋收起义,在堰头河边举行镇压大恶霸的革命大会,坚定了穷人干革命的信心。一时间,路口乡迅速恢复了党组织、农协会、妇女会、赤卫队、儿童团、禁烟禁赌会。
叶畅周在路口乡工作期间,住在斑鸠崖华家小屋,也在斑鸠崖上面的九龙洞住过。龙港沦陷后,国民党特务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叶畅周昼伏夜出,来往于黄莲洞、金坑源、龙港等地,每晚要往返几十里,半夜乃至拂晓才返回斑鸠崖九龙洞中休息。斑鸠崖九龙洞洞口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平平整整的像一个天然的大晒场,听曾经的老人家说,经常看见叶畅周坐在石头上看书,或用一个小本子记着什么。
1932年的一天夜晚,叶畅周与红三师领导在路口华氏祠堂开会。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军队秘密将祠堂包围了起来,情况十分危急。红军将领迅速制定突围路线,兵分两路,一路从祠堂后面山向东悄悄疏散,另一路,由黄月涛(鄂东南特委委员)、叶畅周打掩护,向西磻溪方向撤退,把敌军主力引开。
朦胧的月光下,只见一道白影一闪,叶畅周骑着一匹白马,从两丈多宽的山溪飞跃过去,敌人一见此情,向着战马方向扑来,密集的枪声骤然响彻在山岭夜空。天亮了,与会的同志得救了,黄月涛、叶畅周两位终因寡不敌众,血洒磻溪落坳岭。叶畅周和战友身先士卒,舍身赴难,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将危险引向自己的英雄行为感天动地,老百姓含泪掩埋了两位烈士,鄂东南领导为纪念两位烈士,将燕厦的一部分区域命名为月涛区,将原路口乡改为畅周乡,畅周这个地名一直延续至红军转移长征。后来改为援朝乡,1950年后又更名为畅周村至今。地名的更改,常常会引发群众与某些忽视地方文化的小官员的抵触,这是题外话了。但自以为是的小官员大有人在,不由人不坚守初衷,要大声喊出:不!
黄荆岭上烈日当空,我们淌着汗水拜谒燕厦乡烈士陵园纪念碑和烈士墓,以告慰甘洒热血为江山为人民的烈士。湖边一汪绿水微起波澜,在一个石崖下,有个被涨水淹了的“红军洞”,是当地大书法家华先应题的词。站在湖边远望,我们随着华老的指点,寻觅已被岁月掩蔽依稀犹存的兵工厂、野战医院、水口寺被服厂,敌碉堡遗址,感叹烽火岁月的艰难和老百姓的热情。想起通山党史资料里引用彭德怀元帅在《回忆录》里的一段话:“进至龙燕区,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平江群众有过之而无不及。沿途欢迎红军之口号声、歌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当年天旱,苦久不雨,可是红军路过,茶水满布,妇女老少,人手一扇,站立道侧,替红军扇凉。到宿营地时,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营地终日歌声、口号声不绝于耳。粮食缺乏,农民将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薯条、玉米、稻米,自动地送到各部门前或倒在桶里就走了。群众对伤员之照顾,无微不至。外地红军到达该地区均不愿离开。”畅周村正是彭元帅文中的龙燕区辖内,素来,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在远近闻名。
同行的县志办老吴介绍,1933年,龙港沦陷后,燕厦成为红白争夺前沿。龙港的国民党要向西南扩张,红三师担当起阻击敌人的重任,为鄂东南道委立足通山赢得时间。1933年11月11日拂晓,红三师与国民党郭汝栋部在畅周的黄荆岭、竹林下、北门岭与装备精良的郭汝栋部激战了三天三夜。红三师因缺乏外援,在此战役牺牲了三百余人,为鄂东南道委转移争取了时机。畅周村人民在革命低潮时,经受了几次战争磨难,烈士鲜血染红了这片山水。
采风团在村里沿着红色足迹,重温先辈赴汤蹈火的场景,看到今人为先烈树的遗址标识和文字记载,抚今追昔,更加感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尤其应珍惜当下的苏区人民。
幸喜党一直为人民谋福祉,畅周村也实现了质的嬗变。
畅周村被南北两山相拥,中间一溪流入富水湖,形成湖边山光水色的小港湾。村庄由一湾碧水环绕,蓝蓝的天飘着一些棉花似的白云,富水湖湿地上芦苇丛生,一年蓬在地坑边恣意奔放,泛着金光,纤细杆儿的金针菜含苞欲放,浓郁的芭茅剑一般出鞘,拨出淡红的芦花,栀子花迎着端午时节芳香四溢,象征永恒的爱的木槿花,绽放着人民对英雄的铭刻之情,那高大的杨树又何尝不是红军的英灵在守护一方平安?
正午的阳光下,我们皆疲惫了,满桌的菜肴提不起人的能量,放眼田野,顿生喜悦之情。远远的只见两只白鹭飞飞停停,双双在田埂上驻足,一只安静,一只扇动着翅膀,那舞动双翼的,是要以阿娜的身姿取悦同伴,还是取悦我呢?白鹭眼里没有我,只有舒适的山风和田野里漫漶的绿。
返程,华允迪老人仍冒着炎热在带路。路边竹木在灼阳下斑驳明暗,路下的春荞正在被机器收割,行在水泥路面上,许多碗口粗、水桶大木桶粗的大树,撑起几米高的树荫。我跟华老学认树,补上又一个知识盲点。这时才敢大着胆说:苦楝小叶对生、卵形,香椿叶呈偶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石檩树干光滑,都是枝蔓横生,俊朗玉立。心里想,我是不是一棵这样的树呢?行走树下,看叶的大小尖圆长短,比较着树质的不同,于是打心里满足了,有了不虚此行的欣慰。
在磻溪源李家庄,我们与500年苦槠树合影留念,似乎人生也变得高大清朗起来。巨大的三棵树枝扭曲向南伸展、辐射,有百折不挠的沧桑和令人肃然起劲的刚强。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仰望一棵棵大树,就如同欣赏当地各路贤达,如同仰望先烈先贤,此刻虽相对无语,却能感知充盈在其中的真挚的情义与责任担当。譬如炎炎烈日下带领客人挖掘宣传畅周的老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生活好了不忘本,绿水青山忠魂在。这就是赓续传承,是兴旺发达,是乡村文明的重要文脉。
如今,畅周村的后来人在这片昔日披荆斩棘红色土地上,拉开乡村振兴的帷幕。红三师行军打仗的山头,开发成了数千亩白茶园,浸染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结出甜橙、花红和桃李,红军休养的医院散发出中药材与金银花的清香,斑鸠岩上开发成油茶树,每年开得如雪般洁白,甜甜的花汁醉了蜜蜂,也醉了朴实的山民。
哦,有着丰富人文底蕴的畅周,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就如这盛夏的绿,从大地每个毛孔里渗出,生长着无尽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 孔帆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通山县作协名誉主席。在《人民日》《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长江文艺》《芳草》《短篇小说》《青年作家》《延安文学》《散文百家》《湖北日报》《解放日报》《楚天都市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
《渐行渐远的瓦》等作品选入全国高中语文教材,多篇散文入选多省中高考阅读分析试题,入选各类全国年度散文选本。获全国党报副刊作品奖等多项奖。出版有<<旧光线>>等多部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