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的千山万水
作者:徐金秋
穿过一片绿还是绿。
可见无欲无求,同样可将你的眼界带向天边的山,都是叫不上名的山。
可见婆娑簇拥,而又恣意散漫的树和花草,同样是叫不上名的树和花草。
可见碧青的湖水,依然抱紧那么多岛,就是不见陆逊。
可见三国的赤壁,水在,风也依然会吹过赤壁,就是不见周瑜。
火电厂,巨人似的放飞白色翅膀,正如气势磅礴的昭示着什么。这时的你,若仰望天空,一定不乏一声惊叹。
园林式城市建设,规划有序,早已高楼林立,鸟语花香。各种龙头企业在此傲然崛起,乃至走向百强。一座宏伟的长江公路大桥从此跨越,成为多省高速过江重要汇接点。一切的到来似有天意,又似无。但坚信发展是必然,仅凭它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城,赤壁市。然而,最难得的是在这座飞速发展的城,会沉静下一座小镇,小镇会停下一条明清时期的石板街,而这街最适合用来看前辙,看历史,看老旧;用来停留、惊叹和穿越。如果理解了,懂了,震憾了,当然也可以看发展,看世界,看未来。这街就叫羊楼洞。
街被青山环抱。四季清水潺潺。每块青石板,在明朝时期就铺好了自己的位置,为人间找准了一条路。两百多年过去,依然执著的守着什么,等着什么。
街上行人三三两两,每到节假日,就络绎不绝。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各种方言,仿佛这里最适合返朴、还原、本真。有老人,中年,小孩子,他们千里迢迢赶往湖北赤壁市,就是为了看一条仅为千余米长的青石板街。
看什么呢?
有穿古装忙着拍照玩穿越。借一根庭柱,一扇木门,一家古商号,或是一座古楼,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快乐来得就是这么简单。有借旧情旧景拍戏,扮演明清时期的各种人物。瞧那投入的样子,瞧那阵式,还真不是玩玩而已。导演、主角、配角、灯光、道具,那紧张气氛,好像在赶拍一部即将上映的爆棚剧。他们借走了此情此景,是不是人物故事应该与此地有关?是不是还得把一条老街的历史读懂,读透?有专逛各种旧房旧店铺,对门楼上的字指指点点,或对一处保留下的雕刻情有独钟,能一口说出各种时期兴起的雕饰艺术。有观摩古董,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伫足,信手拿起一样品头论足,久久不想离去。好像这古街的时间,就是用来无拘无束停靠的。有对一条远去的车辙感兴趣。车辙是鸡公车曾拖运货物,从一条专用青石板巷道压出的一条又长又细的深槽。槽是深重的刻在青石板上的历史记忆,顺着青石板一直将路引向河码头,至今都未被时间抹平。羊楼洞,曾本是名不经传的一个小镇,就是通过一条细细长长的车辙引向了世界。这是谁都不曾想到的,甚至想都不敢想。还有什么都不看的,只是想走走青石板路,感受一下被岁月淘尽的石头的静和凉,清理一下浮躁不堪的内心,或者听一听石的心音。都说石头是有生命,有灵性,会说话的。只是不轻言,即言,你未必能懂。唯有月光,午夜的雨和爱石之人才懂吧。你看那石头,一句话不说,就把一条路铺开了;一句话不说,就招来了那么多人。来到这里的人似乎都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只顾一门心思的寻找,发现,顺着时间逆流的方向。然后又从自己独有认知的精神世界里,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似乎越老越厚重,越原始越本真。像找回黄皮肤黄土地最初最真实的心跳。
当然看得最多的是古茶庄。他们要寻找当年各种响叮当的大商号,能被国内外叫出名并几乎都与“川”字分不开的。不仅每块砖茶都要刻上“川”,而且很多茶商号都会以“川”作为门牌,很醒目的挂在茶庄大门顶上。比如:长盛川、长源川、三晋川、长裕川、三玉川、宏源川等两百个茶庄。据说这“川”是有一定玄机的。今人解为因了三条清泉成川字从羊楼洞穿过之外,还表示财源滚滚像水一样远源流长,和川流不息之意。当年这街,因这茶,也的确是游客云集,叫卖声不止,好不热闹。又据说,“川”还应有多解,不应拘于字面上。古人信风水,易经八卦研究得远比今人要透彻,在他们眼里,每一丝风动均具灵性。
如今,来的人不管怎么看,看的什么,看来看去,还是与一个茶字分不开。所有的看都来源于茶,包括古代的看,现代的看,和将来的看。
整条街被一个茶字贯穿,整个茶被"川″字认证。
这青砖茶,源于唐朝,盛于明清,产于羊楼洞,已历经几个朝代。
这青砖茶,就是一片叶子的江南,一片叶子的古今,一片叶子的中外,乃至一片叶子的世界与未来。
这叶长于羊楼洞的松峰山,上接云雾仙气,下贴绵软湿润土壤,枝叶吸尽四季露水与饱足的阳光。来自它体内特殊的养分,千年前就被民间发掘,广为流传,招引来各大族派茶技人的青睐。他们扎根于此地,深研茶艺,并借观音洞的清泉泡制,属于它体内独有的那一部分,成为电,成为光。照亮了深山小镇的街,照亮人们的生活,一直亮到国外。从此,它枝繁叶茂,它根深蒂固和经久不衰。它被人们记住了赤壁的羊楼洞。它将天空的宽广,云朵的白,大地的绿,和着青春的肉身,佛性的浓缩成一块砖型的青铜色。成为饥粮,成为饮品,成为药,成为画,成为饭后情长,成为品格,成为货币,成为政权,乃至成为一座城池的地动山摇。它隐喻的字典里,有观音的普度众生,有清泉的纯,有莲花的净,有流向长江的川流不息,有一个国度刻在骨子里不可侵犯的尊严。走到哪都是中国赤壁“川”字牌,千万不要混淆概念,更不要张冠李戴。它就这样带着灵魂的香,骄傲的走进俄、英、印、日、德等多个国家,历经千山万水,才将一条青石板街走成了欧亚万里茶道的源头。
釆摘、杀青、揉捻、渥堆、压制,既是一片叶子低头,匍伏向大地,也是命运的转身,和价值的升华。赢得众人喜爱,追捧、珍藏。没有哪片叶子像青砖茶的叶子,比拼年老与沉静,五百年,一千年都不嫌老,不嫌慢。陈酿时间越长,功效越好,色泽越丰富,味道越醇厚浓郁。2013年,晚清时期的一块“川”字牌青砖茶被拍卖到760万。一时轰动了全国,引起了更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来到湖北赤壁的羊楼洞参观考察,对青砖茶有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这其中,一片叶子,一定还有它不被人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奥妙。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片叶子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器具来匹配和迎贡。使生活的场景变得更好看,更有品味,更高贵,更有诗情画意。在羊楼洞的青砖茶博物馆,已珍藏唐宋和明清时期的茶具2000余件。土烧制的,石雕刻的,玉打磨的,铁锤炼的,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每一件安静的存放于玻璃柜窗里,被灯光照得出神温馨,仿佛散发着年代的光晕和气息。尤其是那些精致奢华到绝伦的茶具,定是被某个倾城女子薄薄的红唇抿过,和细细的柔指抚摸;定是有人为之一掷千金,或使城池动荡不安。使你无法想象到一片叶子会有如此的艳遇和高待。更使你无法想象一片叶子会使人类费尽周折,绞尽脑汁,以至终其一生。
深沉的红在茶罐里沸腾。茶香氤氲于整座老街。远道而来的客人总是免不了被热情接待。先坐下来品尝一杯,边品边听老板娘耐心的讲青砖茶的来历和神奇的故事,然后被那些往事所回味和牵引。
是阿婆的味道。是晒制阳光的味道。是清晨雨滴的味道。是老木门老瓦罐的味道。是回忆,是怀念,是遐想。是贴实、醇厚、温暖的生活气息。一片叶子,不仅赋予风景与特殊的生活意义,而且永不枯黄,永不凋落,永远向上。向阳光,向天空,向雨水,以及大地之上的波澜壮阔和连绵起伏。
它背上生活沉甸甸的重负。曾压弯一个人的背,曾乱了一匹马的晨昏,曾使那么多人背井离乡,曾使那少年永远无法兑现承诺,让抿着红唇笑的女子,至今还站在岸上惆怅的守望。当然,它无可替代的荣光,也富了一些人,热闹了一段人间,繁荣了一个朝代。
它被鸡公车引出门,穿过巷子,将石板路不分昼夜的压得嘎吱嘎吱响。然后通过水路,山路,公路,铁路;在船,在肩,在马背,在列车,演变了一条漫长的茶马古道,仿佛至今还在述说着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也因它独有的味道,曾招引来最早的一场电影,第一台蒸汽机,第一列火车头,从万里之外的远洋,来到偏僻的赤壁市羊楼洞。即便当年最繁华热闹的大汉口也不曾有过的,因此羊楼洞曾被誉为小汉口,一点也不过分。想当年,这青砖茶,似鸡窝窝飞出的金凤凰,似国宝,似联姻,赢得两国相互信任和尊重。赢得友好合作和社会稳定发展,对外打开了一条关卡要道,建立了经济、文化、社会上的交流长廓。
其实,它就是一片叶子,一片来自江南的叶子,来自羊楼洞松峰山上的叶子,大吨大吨浩浩荡荡走向世界的叶子。似闪烁着某个人灵魂特有的光芒。似众里寻它千百度的回眸。似久旱遇甘露的喜悦。它的出现,奠定了一定时期人民生活生产必不可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需要。必然会成为奇迹,成为辉煌,成为史册。至今,仍被荣列为我国四大黑茶之一。仍受藏区人民的喜爱,也是身体必不可缺的元素。
一片叶子,长成另一片叶子,它已不再是一片简单的叶子,是茶,是情感,是流通的货币和路。乃至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命运。
走过武汉、湖南、洛阳、山西、陕西、新彊、甘肃、内蒙,直至国外。不管走到哪,路有多远,有多艰辛,终究会被一滴干净的水打开,返回一片叶子的初心,找到丢失的那部分。被月光一样的人认领,看到它真实的脉络,色泽,以及风和阳光。所以我们必须追寻它的溯源,就像寻找我们的根。
一说,是当年神赐予民间善良勤苦人的茶籽,才长出与众不同的枝干和汁液。长出一个地域特殊气象和日月同辉之山高水长。长出一代代人不屈的命运和繁荣共进之光景。二说,还是神的赐予,包括它生长的地理,吮吸的甘露和制做的水,都是神性的。既然都这么说,那好吧,就让它一直这样传承下去。因这里的人和每一块土地,都早已习惯了神性的慈悲和良善,无需论高低。
一片叶的种子的确被日本、俄国等多个国家带走了的,还带走了羊楼洞的种茶和制茶技术。一片叶子,就是这样带着它的佛性,到需要它的地方去,不管是生活,还是医人,相信它在异域依然会发芽,长着中国的根,中国的枝叶,中国的品格和羊楼洞松峰山上的骄傲。
世事多变幻,曾受日战爆发之故,羊楼洞几经沦陷与兴衰。唯有一片叶子始终贯穿羊楼洞整个朝代的发展和生机。如今它依然存在,仍在原处生长,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技术,壮大了生产队伍,使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那片叶子,来自赤壁羊楼洞的叶子,依然生机盎然。
只是当你走进这条老街,内心总会被什么怅惘,被什么怀想和撞击着。
青石板依然顺着来时的路,一直铺展向河码头,似恪守着一段历史的诺言。
各种茶具在博物馆,依然醒着,仿佛做着各种朝代的梦,只等有心人来开启。
石模、木模、杠杆、蔑篓、鸡公车、簑衣、斗笠、雕花床、戏楼、天井,在雷家大院已静默成一丝清凉的风。
作者简介
徐金秋,湖北省作协会员。县作协副主席。
文字散见《诗潮》《星星》《散文诗》《上海诗人》《中国诗人》《青年作家》《散文百家》《福建文学》《骏马》《北方文学》等刊物及选入各种年度选本。有散文诗、散文选入多所中、高学校试卷。散文集《长箫短笛》入选湖北省“三人行”文学丛书。散文诗集《身体的花朵》选入二十一世纪散文诗丛书第6辑。曾获人民文学和诗刊及星星诗刊征文优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