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墨香濡染的流金岁月

墨香濡染的流金岁月

作者:谢晓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蓦然回首,才知墨香始终氤氲缠绕,将一颗多愁善感、脆弱孤独的心熏染得坚韧爽朗。墨香多源自杂志。小学时,大概是从三年级开始吧,我那个爱看书的父亲就每年给我订阅《儿童时代》《小白杨》,到初中时,就改订《少年文艺》《儿童文学》。这些儿童杂志,是我少年时代引以为傲的资本,招引了众多同学羡慕的眼神。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知道,那个贫困的时代,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许多课外书的。我坐拥许多课外书,而且每月都能添新书,这是笔莫大的财富。每月,拿到2本崭新的杂志,清新的墨香扑鼻而入,我心中的那份欣喜和满足犹如获得了世间珍宝。迫不及待地翻阅,只觉篇篇都是流动的彩虹,五光十色、绚丽璀璨,惊艳着我。拿到学校通知书,知道的同学呼啦一下围拢来,争先恐后地借阅。我一一应允,一颗傲娇的童心收获着借阅者小心翼翼的讨好。

如果说这些杂志仅仅是满足了我少年时可笑的虚荣心,那真是暴殄天物。对它们的长期阅读,我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读写能力,成为了一个语文成绩很优秀的学生,更是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因此,我很感谢上苍的垂青,让我拥有一个爱好看书、视书如命的父亲。

父亲的藏书多且杂,整整三大书柜,平时用锁紧紧锁着。他在六七十岁时几次对我说,百年之后,这些书还给我。但在父亲说这话前,我偷来不少,什么《白话笑林广记》《山海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女仙外史》、整套的《水浒传》《红楼梦》、美国作家特里尔著的《毛泽东传》,不一而足。这些书大多泛着黄色,去年我清理书柜时,看到有新版本的,就清理卖掉一些。不知父亲泉下有知,会不会从坟墓里爬起来揪我的耳朵。

父亲在假日时,常常把在报纸上看过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在没用的旧本上。我也跟着学,两面都贴,粘贴了五大本。闲暇时去翻阅,浆糊粘过的纸硬邦邦的,摸上去,岁月沉淀下来的厚实感撞击着小小的心灵,竟也感到人生百年,时光易逝。徜徉在这些精美的文字中,我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慧眼识珠,看到美妙处,还会像寿镜吾先生一样放声朗读起来。

一年的杂志到齐后,父亲就会大动干戈,拿来剪刀、凿子和锤子,放倒一把椅子,在每本杂志的左侧打三个洞,然后用绳子穿成一本本厚厚的合集。幼小的我常常呆立在旁边,瞪大眼睛看父亲变戏法。一本本杂志中飘散出来的墨香,萦绕着父亲和我,陶醉了我的少年时光。

父亲的这种技法我学不会,但在我女儿牙牙学语时,我就仿效父亲,给女儿订了《幼儿画报》《幼儿智力世界》《幼儿故事大王》,而且散放在我女儿伸手就能触及的地方。孩子本着对鲜艳颜色感兴趣的天性,受图画的诱惑,好奇地翻阅。翻着翻着,就撕起来,常常撕得到处都是,我从没斥责管束过。她撕碎一地,我才清扫。为此,老公老是碎嘴,责备我不收拾,说从没见过这么懒散的女人。但为了培养女儿随时随地看书的习惯,我执拗着担负着这个恶名,依然故我。我为女儿订过许多杂志,她现在读高中了,还在订。我订了《看天下》《读者校园版》《意林》,也给她买过许多名著。为她买书,我毫不吝啬。女儿读五年级时说要买《查理九世》,这部书共26册,一次性网购了420元,我豪不犹豫地下单。

如果说我仅看过父亲给我订的杂志,那墨香未免太淡了。初中时,大家生活虽普遍贫穷,但我那神通广大的三哥不知从哪,弄来了许多《萌芽》》《当代》《十月》这些大型杂志。他看得津津有味,我也似懂非懂地沉浸其中,迷迷糊糊地感受着人性百态、人生百味,悲喜着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初中之后,继续看,还看《知音》《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看着看着,我的内心越来越充盈,我的思想愈来愈深邃,我的情感认识日渐冷静理性,我似乎变成了一个睿智的人。

在乡下教书的十年,是《教师博览》《语文天地》《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些杂志陪伴我熬过了一个个孤独寂寞的日子。特别是《教师博览》,我每年都订阅,它让我在闭塞的乡村迅速把握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观点、新问题、新现象,了解了许多国内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教育热门话题,学到了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望见了世界各国教育的现状、动态及改革的异彩缤纷。

除杂志外,我也涉猎其它书,看得很杂,不仅看《家》《简•爱》《茶花女》之类的经典名著,也看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三毛、席幕蓉、汪国真的作品集,尼采的《权力意志》,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性学三论》,李宗吾的《厚黑学》,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以及《中国皇后》《书法通论》《女人的资本》等等,甚至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男人这东西》也买来看。这本书让我震惊作者的坦直真诚和男人呈现出的生物本原特征,如“精神性行为”“处女情结”“肉体的记忆”“男人为何去风流”“种子的衍续”等内容,会让女人全面深入地了解男人的真实,进而坦然接受两性在价值观、情爱观上的歧异和冲突,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当然,作为老师,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类著作是必读的。记得1996年,我平生第一次去北京游玩,和父亲两个人在王府井书店整整淘了两天,背回来两大袋书,其中就有魏书生的三本著述,分别是《班主任工作漫谈》《语文教学》《教案教学纪实选》。这三本书迅速提升了我的班主任管理水平和语文教学能力,让我在此后的教书育人实践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回首来时路,我的青少年时期甚少娱乐,基本与书为伍,但我的每一天无不愉悦着、充实着。我深深感到:我们读的每一页书,都是成长的刻度。读书能让我们从不同维度看待世界,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又能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一个坚实的壁垒,用来驱赶烦忧和迷茫,对抗不顺和苦楚。

现在,我正读着余华的《活着》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墨香濡染的岁月,实在香香甜甜,芬芳了人生路,亮丽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