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亭阁楼榭,村美人和,配以秋韵渲染,现实中的梦境,梦境中的现实,已然分不清。古人心目中的“康庄”,莫不过如此吧。不敢相信,不可想象。在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采访,总想给神话下个新定义。“板桥神话!”记者一一道来。
都道板桥村的变化快呀,就像电影蒙太奇镜头一:温泉一位常去板桥村采风的摄影师,每每总是坐车上板桥生态园最高峰,留下几张板桥的旧影。他说,这个“全国文明村”将来了不得,得赶紧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一山耸起天下爽,一湖泛出万顷碧,一洞藏纳天下粹。九宫山之麓,富水湖以北,隐水洞之东,这样的先天条件,本来就适合发生奇迹、诞产神话。忽而一夜春风来,板桥神话上演现实版。板桥村的变化之快,甚至让在这个村干了3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刘鹤鸣也感觉“像看电影”。他说:“这三年,要抵30年,感谢省纪委扶贫工作队!”他哼起一首民谣。过去:“弯山过水心发慌,住的都是土坯房;一日三餐苕渣粑,有女莫嫁板桥郎。”如今:“山欢水笑风光好,家家住上新楼房;产业兴旺人和乐,板桥如今赛天堂……”镜头二:板桥颐园。北山水獭塘旁,设计新颖、装潢雅致的楼院。一群空巢老人和五保老人正在食堂聚餐。席间几个老人端起酒杯互相敬酒,一派怡然自乐的老年生活图。板桥颐园总投资200万元、占地5亩,去年4月开工,10月投入使用。棋牌室、阅览室、电视广播室、活动小院一应俱全,由工作人员负责老人生活起居,为特困老人提供免费服务。板桥颐园,成为村老党员、老村干部、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的乐园。“我们祖祖辈辈穷呀,讨米都没有一条路,现在能过上这种好日子,像做梦!”镜头三:茶滩八、九组。谁也想不到,三年前,这里81户还是土坯房,脏、乱、差。如今清一色徽派建筑、二层小洋楼,村前村后花果香,明明就是一个风景区。一旁的村干部说这里变得太快:“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回来找不到家,外地亲戚来了找不到门。”……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党的富民政策的阳光和雨露行走在板桥村协力绿色果业公司的枇杷庄园,心情格外舒畅怡然。公司董事长阮峰介绍,枇杷酒庄占地300余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集生产、加工水果、果酒、旅游开发于一体,可年产果酒500吨,正规划发展水上高尔夫、亲子乐园、乡村酒吧、酿酒技术培训等,共安排就业50多人,村里29户贫困户年保底分红2000元。白鹭阁在绿水青山中气宇轩昂。这一标志性建筑由富水龙湾旅游开发公司投资建设,公司发展万亩油茶基地,形成南茶北果格局。板桥村生态园推行“村委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一菇、一鸡、一豚、一茶”,今年可确保50多农户户平增收6000元。园门一幅对联概括了这个园:“富水富百姓扶贫精准路长宽,新村新品味油菇清香鸡满岭。”板桥村的企业都是扎根乡土的原生态产业。既是企业,又是景点。阳春园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颇像一个博物馆。本土回归创业的公司负责人章晓建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大畈麻饼有200多年历史,2012年在武汉举办的第21届中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打造集加工、体验于一体的产业景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产值8600万元,带动全村300多人就业。员工白天在企业上班,中午在食堂吃饭,晚上回家照顾老小,月收入在2000多元。阳春园,每天都是阳光明媚,每天都是满园春意。
给钱给物,更要给思想,给精神,给文明今上半年的一天,大畈镇党委书记程刚进村入户时,3组贫困户阚广德拉着他的手:“程书记,今年再跟我买3头猪吧。”程刚说:“去年不是帮你买了吗?”阚广德回答:“猪卖了,钱也用了。”这件事引起镇党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深思。给钱给物,没有给出发展动力,却给出了等、靠、要思想,就是脱了贫也得返贫。省纪委驻村“第一书记”胡长学很感慨:“要让老百姓真脱贫,给钱给物,更要给精神,给思想。”于是,每天晚上6点半至7点,村里的广播准时响起:村务公开、惠民政策、致富技术、好人好事,人人听得明白通透。每周星期二是村里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哪些人能吃低保,哪些人不能吃低保,哪些可以种、可以养,一学一议,大都知道。养成文明习惯,办法很简单:每日一播,每月一讲,每季一评。牛栓哪里,猪圈哪里,垃圾倒哪里,衣服晒哪里,都要讲“规柜”。各人必扫门前雪,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丢要挨罚。村里干部和群众开始不理解,看到村里面貌越变越美,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都理解了、习惯了:“不把村子搞漂亮,不配当全国文明单位,不能给全国文明村丢脸!”农村文明创建,不是“茅屋上安绣花球”,装样子,摆好看,而要做“绣花功”;更不是搞“盆景工程”、“检查项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明创建,点滴做起。只要抓经常,管反复,久久为功,就能积小胜为大胜。只有精神小康,才是真正脱贫。 “同几千年的物质贫困可以决裂,同几千年的精神陋习也能决裂!” 板桥人要把神话进行到底。
咸宁日报全媒体 记者 刘文景 程慧 特约记者 李江湖 摄影 张大乐
编辑: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