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通山扶贫资金“贷”富一方群众

通讯员王能朗、王奇志、吴颖报道:“县里帮钱帮物给项目,引导我们在家门口务工坐享‘分红’,一年下来收入可达3万元,一家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终于有了门路。”日前,通山县洪港镇三贤村贫困户梅贤猛感慨地说。

这是通山县坚持项目带动、实行产业扶贫带来的成效。

近年来,通山县针对多数贫困户一缺技术,二缺门路,三无外出务工的条件,形成的脱贫无致富门路的实际,采取发放“扶贫贷”的方式,以能人、企业带贫困户致富的方式,依托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山正祥竹制品公司是个利用山区竹木资源,生产加工竹制品的民营龙头企业,创办的加工厂红红火火。经与企业达成协议,由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共同为洪港镇15家贫困户发放60万元“扶贫贷”。每家以贷款入股方式,投入到通山正祥竹业制品公司,在保障企业生产流动资金需求,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达到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家庭收入的目的。

“这种把精准扶贫投入与盘活全县各地资源进行精准对接的扶贫模式,有效发挥了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能。”县委书记石玉华告诉笔者,近年来,该县通过组织驻村帮扶干部帮助贫困群众与项目对接的方式,先后落实大棚蔬菜、食用菌大棚、牲猪养殖场、牛羊牧场、竹木、电子和服装加工厂等种养殖业、手工业脱贫项目20多个,再由政府担保、金融部门贷款,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脱贫缺项目缺资金的难题,让贫困户足不出村就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大畈镇地处富水库区上游,群众大都以种柑桔、柑橙、枇杷等水果业为主,全镇果木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柑桔、柑橙、枇杷等水果达200万公斤。如何把水果业做大做强,形成扶贫拳头效应?今年初,该镇积极争取县里的“扶贫贷”,投资250万元,由板桥村以项目资金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引进通山协力绿色果业科技公司负责技术和销售,按村企共建联营模式,在板桥村建起150亩枇杷、柑桔等水果产业基地,并配套建设集果酒酿造、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果品酒庄,从而带动231家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实现户平年收入达2万元。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该县通过融资平台,先后发放“扶贫贷”1.6亿元,新建水果基地15万亩,带动3200多户贫困户人平年增加收入7600元;新发展楠竹基地4.5万亩,油茶2.8万亩,建成“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村143个,带动4671个种植户、3884家贫困户人平年增加收入9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