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云上咸宁——V视|变荒为宝 通山县40万亩山桐子铺就致富路

人勤春早,在春耕生产的大潮涌中,我县前期栽种的5万亩山桐子苗已基本成活,在洪港镇、燕厦乡、楠林桥镇等地,净是大片大片以木本油料山桐子为主体的经济林木。这个以“精准灭荒”为目标创新打造的生态经济产业,正牵引着山区群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稳实。

青山如黛,碧水潺潺。满山遍野的野樱正开得热闹,南林桥镇港路村几千亩山桐子苗也赶着趟儿似的露出了小绿芽。

今春刚种下的树苗就出了芽,让全体村民喜不自禁,村民张金花更是一天要来山头看一次。张金花是村里的老困难户,因长期患病,无法劳作,仅靠老伴四处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林地虽多,山上却没有几颗能卖钱的树木,地里没有肥沃土壤打不了多少粮。

贫困户张金花说:“这山全是茅草,以前每年都要发山火,一把火就烧光了,从来没有收益。”

通山县是山区贫困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造成了全县多数行政村“靠山吃不了山”的窘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山银山”,不能仅靠索取资源求发展,而要谋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新动能,县委县政府谋定后动,成功签订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达50亿元的山桐子产业发展项目。

山桐子项目咸宁片负责人刘汉江说:“山桐子是一种速生树种,生长期很快,经济效益也比较高,树越大产量就越高,主要就是以食用油为主。”

与以往单纯以流转土地入股的方式不同,山桐子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按613比例分红的联营合作模式。

山桐子项目咸宁片负责人刘汉江说:“613的模式就是我们种三年,三年以后就还给老百姓,老百姓自己管护,出劳动力得6成;村里面以村集体为单位,注册一个合作社,统一协调管理,得一成;公司出种苗出技术,包回收,得三成。”

项目引进来,如何落地生根,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几番论证,决定采取“化零为整”的灭荒造林机制进行推广,也就是将全县村、组所有的荒山,多年未绿化、难绿化的“硬骨头”统一交给公司栽种山桐子,确保国家项目资金能造福于民。这个思路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响应。

南林镇港路村支书程小平说:“我就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开会,一听这个消息都非常高兴,所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4000多亩荒山全部给山桐子公司了。”

在村里详细了解山桐子联营模式后,张金花与家人一合计,干脆把家里20多亩茅山全部交给了公司,她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丰产后一亩山桐子有2000元的收益,按照613模式分红,她家仅靠这些山地,一年就可以增收2万多元。

贫困户张金花说:“栽了这树,我们就有油了,有收入了,我非常开心。”

荒山“化零为整”统一造林并抚育3年后,新造林基本郁闭,然后再“化整为零”,将新造林地按权属返还给村、组或群众管理和收益。

楠林桥镇港路村支书程小平说:“我们村里有10%的收 益,4500亩三年以后就有八、九十万的收益,大大提高了村里的经济收入,完全可以做一篇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从“化零为整”到化整为零”,既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防止出现精准灭荒中的“豆腐渣工程”,又能解决村组群众灭荒造林难、管护难、劳力组织难的问题,同时,成林后为山区群众长效脱贫致富奠定产业基础。

山桐子项目咸宁片负责人刘汉江说:“你看这一片我们搞出来了有7千多亩,现在我们整个通山大概是完成了5万亩左右,我们计划是搞40万亩,这个产果周期一般长达五、六十年,树越大产量越高,我们在这里种下一棵山桐子就等于给老百姓种下一棵摇钱树。我们一日种树,老百姓百年受益。”

近年来,通山县秉承“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目标,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依据各乡镇资源优势不同,合理规划,科学制定农产品区域布局,将主导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山地资源等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发展中,注重走规模化、标准化之路,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优质绿色产业基地和绿色产品供应基地,切实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 刘小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