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周复 阮佳华)1984年,他担任村支部书记至今,带领全村1195人脱贫致富。33年过去了,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生产靠肩挑背驮的穷山村不见了,变成如今的国家“生态文化村”、“美丽宜居村”、省“卫生村”、“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就是湖北省劳动模范、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必海。
西坑村地处幕阜山脉的四面山下,2000年以前三分之一人口居住在四面山腰海拔五六百米之中,交通堵塞,信息封闭。1994年,朱必海带领干群肩挑背驮,把木材运出去换炸药雷管,用5年时间,修通了一条狭窄的机耕路。尽管西坑村耕地资源紧缺,朱必海仍不惜挤出10亩土地,建起了一所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绿化区为一体的寄宿完小,解决了散居在7个自然湾、8个村民小组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如今,这所学校被评为全县“普九”示范小学、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西坑村山林面积1.9万亩,耕地面积户平不足1亩,人平仅2分。朱必海组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去浙江安吉考察,鼓励村民科学种植管理现有楠竹林。通过10年改造,由原来6000多亩竹园改造培育成1.01万亩。鼓励村民办加工厂,利用废竹造纸。两年时间,全村联户办起小造纸厂33家,当时解决劳动就业百余人,人平增收2000元。2013年朱必海他们又作出决定,建楠竹加工产业园。征地20亩,采取村委搭台,村民入股的办法,投入260万元建一个楠竹加工竹筷子、竹拉丝、机制竹炭等生产线的小园区。
为确保居住在海拔600米以上的三个村民小组67户300人的村民的脱贫,2008年西坑村开始用5年时间帮助村民搬迁到山下,将原来的7个自然湾合并成3个自然湾,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并把现有楠竹加工产业园巩固扩大生产纳入贫困户参与入股,将机制竹炭厂由年200吨扩大生产500吨。实现年产值增200万元。增加竹加工生产线,增加产值200万元,实现加工总产值800万元,实现利润8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30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19户。利用现有楠竹林基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改造“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300亩,带动贫困户5户。利用抛荒耕地发展果园100亩,油茶300亩,带动贫困户7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朱必海的带领下,西坑村于2016年成功申报贫困村出列村。如今,走在西坑村宽阔平整的乡道上,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绿意,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竹香,西坑村民正走在致富小康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