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通山大畈枇杷“变形记”

图为:大畈镇白泥村一棵150多年的枇杷树,枝繁叶茂。

湖北日报讯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李江湖

通山县大畈镇枇杷种植历史逾200年。5月20日,第二届大畈枇杷旅游节开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大畈枇杷出现了可喜变化。

果实变优

72克!当日枇杷果王评选中,大坑村袁观强种植的一枚枇杷果当选果王,随即被大畈枇杷协会副会长李七松以1万元高价竞得。

在白泥村,一株150多年的枇杷树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但果实仅成人拇指大小,单个重约5克至10克。

从现场展示看,普通农户销售的枇杷,果重平均二十余克。而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枇杷,平均个头大许多,无论是风味还是外形,优势明显。“合作社对外销售的最低标准是每个重30克以上,大多数单重在30克至40克之间。”该合作社监事长石继生介绍。

约20年前,在返乡创业者袁观强的带领下,大畈枇农联合成立合作社,对枇杷实施嫁接改良,后来逐步推广疏花、套袋、施农家肥等技术,枇杷的品质与产量同步提升。“嫁接前,6龄树亩产仅300斤;嫁接后,6龄树亩产1500斤。”

目前,大畈镇枇杷种植面积达15000亩,其中8000多亩分属3个合作社,亩均产量一两千斤。

采收期变长

“枇杷要轻拿轻放,千万不能碰伤。”石继生介绍,枇杷是个娇嫩货,“吃软不吃硬”。采摘时拿捏不好,头天摘,第二天就坏了。

如此短的销售货架期,怎样保证规模化生产、均衡化供应?“投产的8000多亩枇杷,分为早中晚熟三个类型,错开上市季节,将原本7天至10天的采收期,拉长到45天。”

延长销售期的关键一招,是冷库储藏。“放在冰箱冷藏,可保鲜一个月。”大坑村的种植户袁秀清,利用周末挑了两筐枇杷来赶热闹。她为了让在海南工作的女儿能吃上自家种的枇杷,尝试着将枇杷冷藏,一个月后仍然完好。

目前,大畈镇建有5个枇杷冷库,容量共达10万斤。

附加值变高

“枇杷什么价?”“现场称5元一斤。到田里采摘,敞开吃,10元一斤。”

面对顾客询价,袁秀清的回答热情活络,“只要游客进了采摘园,收入肯定比零售好很多。”

除了促进农旅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的途径还有不少。

通山县协力绿色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现场,大畈村村民王金宝数着刚卖出枇杷得到的300元钱,十分开心。“去年只卖了2000元钱,今年已经卖出了4000元钱,树上还有两三千斤,下午再去摘200斤过来卖。”王金宝介绍,虽然卖价比自己零售低,但省时省心,总体算账还不错。

该公司收购枇杷,主要用于做枇杷果酒。负责人阮峰介绍,枇杷生产有大小年之分,大年产品容易积压,平常残次果也不好处理。而采取低温发酵酿酒,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公司建成的枇杷酒庄年产枇杷酒500吨,产品俏销武汉、北京等地。

在展示现场,一瓶瓶枇杷花茶、枇杷膏引人注意。“这些都是当地农民日常用来预防感冒的。”

为了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公司将疏掉的花收集做花茶,将秋季的落叶收集,试炼了一批枇杷膏。“每亩只按100斤枇杷叶计算,一年就是100多万斤,价值巨大。”阮峰对此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