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通山台记者 唐尚伟 通讯员 王能朗 张勇 吴颖)“别小看这棵树,长成后冠盖直径能有10米多,一年可产600斤红柿!”在通山县大路乡山口村勇利生态园,前来参观的村民听了技术员的介绍,啧啧称奇。
生态园里,高达十几米的大棚,纵横交错的管道,均匀分布的排气扇,以及实时监控温湿度和进光量的设备,处处显示着现代化农业的与众不同。这个生态园,承载着“80后”夫妻夏万利和程清华的农业梦。2015年初,在武汉打拼了十几年的夏万利回乡创业,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土地,搞起了现代农业,不久便带动周边47家贫困户发展蔬菜和水果业。
一个人创业成功了,就带动一批人回来了。深居幕阜山区的通山县大路乡,先行先试高端农业的夏万利夫妇是返乡者的带头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青年看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纷纷回乡创业,带动村民脱贫,形成了一支乡村振兴的青年军。
洪港镇沙店村青年王有文,在浙江嵊州市拉链制造有限公司打工,从打工者做到公司主管。2016年初,他带着十几年积攒下来的资金回到村里,创办了通山县志腾拉链制造厂,每年向国家缴税100多万元,安排当地107名农民就业,其中25名贫困农民,每人年收入达4万多元。高台村一组贫困户王银花,丈夫长年患糖尿病医疗费达三万多元,过去在外打工,小孩读书无人照料,2016年,她回到家门口打工,每月收入有4000元。当地百姓竖起大拇指夸赞王有文说,“回家创业,把厂办在家门口,不仅成为了群众的就业基地,还是扶贫济困的基地。”
在广州创业有成的通山青年王文教,2016年带着1000万元资金,回到家乡租赁山地100亩,在深山建起孔雀基地。经过艰苦努力,现在养殖的孔雀棚发展到8个,面积达5800平方米,养殖孔雀2000多只。王文教还别出心裁,将孔雀交给贫困户寄养看管,他负责提供孔雀、饲料、技术,贫困户每养一只就可以挣到100元。孔雀成群飞向群众家中,打开了贫困户的致富大门。如今,加入王文教公司“孔雀寄养托管”计划的贫困户48家,涉及4个乡镇,饲养孔雀7000多只。按照规划,今年将有4万只小孔雀繁殖成功,可满足200个贫困户的需求。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壮大乡村振兴‘青年军’,我们成立了服务专班,帮他们申请补贴,获取技术支持,引导产业发展,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说,近年来,通山县先后有300多名“80后”、“90后”返乡当起职业农民,他们不仅带回来先进技术和创业资本,更带回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山区的发展带出了一支队伍。
(编辑 李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