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通山县积极探索“双保险、双产业、双脱贫”的“三双”扶贫模式,获得点赞声不断—— “三双”模式激活力

通讯员 王能朗、焦阳

年初,时任副省长周先旺在通山调研时说,通山县的“三双”模式是真扶贫扶真贫,值得全省推广。

时隔半年过去,该县精准扶贫“三双”扶贫模式又有什么新成绩、新成效?近日,笔者到脱贫一线一探究竟。

“双保险”——

让贫困群众发展无风险

“有你们撑腰,我没什么可怕的了”。5月15日,通羊镇港口村养殖业主谢立庆领到400元理赔款时,紧紧地握住县人保财险工作人员的手。自去年9月30日政府出资3500元帮他家投保后,他目前已领到12笔理赔款3900元。

谢立庆是精准扶贫对象。为照顾患病的父母,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去年回乡办起养猪场。由于缺乏经验,120头猪因发病接连死去15头。春节过后,猪价行情突然下跌,每斤毛价从8元跌至6元。

幸运的是,谢立庆办养猪场时,政府为他办好了10万元免息扶贫贷,还办理畜禽养殖综合保险。这种保险既保灾又保价,对因灾死的生猪按大小理赔,对因猪价波动造成的损失,以每斤毛价7.5元为标准,损失多少赔多少。

“畜禽养殖综合保险是通山首创的险种。”人保财险通山支公司经理张华山介绍,去年年初,县委书记石玉华找到他,提出建立“双保险”扶贫机制,在推广常规农业保险的同时,开发收入指数保险,帮助贫困户抵卸市场风险。

经过测算后,张华山迅速向省公司递交新险种开发方案。省公司经过市场调查后,向人保财险公司递交可行性报告,总公司在新险种后面加注“扶贫专用”四个字。

去年6月,人保财险与通山签“双保险”投保协议,县里投入157万元,为3317户贫困户养殖的30456头家畜承保,目前共理赔1648笔772万元。

“双产业”——

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更稳固

在扶贫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该县引导发展辅助产业,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两个以上脱贫产业,避免因单个产业失败导致返贫。

大路乡新桥冯村31岁的夏杏卷是个能干人,但丈夫患重病,家庭陷入贫困。2016年,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依靠产业政策,帮她建起香菇种植基 地,建起75个香菇大棚,当年就有回报,收入达三万元。为了抵御市场风险,乡党委书记程景家又引导夏杏卷挂靠孔雀山庄在自家房屋后院搭起棚子养孔雀200 只,收入达二万多元。这样,她家一年有五万多元。

去年,全县新增孔雀、娃娃鱼等养殖种植基地212个,农家乐、电商服务站、光伏发电站1600多个,4511户贫困户拥有“双产业”。

“双脱贫——

让贫困群众激活内生动力

走进贫困户王细贵的新房里,一块“勤劳致富示范户”的金色牌匾,格外引人注意。

“这是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敲锣打鼓送来的……这是我的光荣,以后我一定安心在家发展种养殖业,不再上访了!“大路乡扬狮坑八组贫困户王细贵对笔者说。

去年初,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掌握到王细贵曾是个老上访户的情况后,工作队员们多次上门了解她家生产生活情况和真实想法,针对其实际困难给予帮扶 救助,并向她宣传产业扶贫政策,帮助她争取5万元贴息贷款,当年养猪60头,产生了良好的效益。今年又帮她争取1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发展孔雀养殖500 只,现已脱贫奔上富裕路,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勤劳致富示范户。

原来,在抓物质脱贫的同时,该县更加注重“精神脱 贫”“智力脱贫”“志气脱贫”。一方面,举办各个层次的技术培训班,让1100多名贫困户掌握了种养技能;另一方面,大张旗鼓开展“脱贫先锋”评选、“家 风家训”送匾等活动,在全县营造勤劳致富的氛围,培植持久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