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在“线”通山

(上接第一版)

“店小二”名叫李子,3年前他辞掉在温州年薪15万元的好差事,回乡开办了这家电商店:阿里巴巴旗下的农村淘宝服务站。

李子其实只有高中文化,就凭自己打工时开过销鞋网店一点经验,在村里挂起第一家电商牌子。

门店一分为二: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乡。全村的代购代收,一进一出,就在这咫尺之地。

李子讲了一个“想不到”的故事。

杉木园村贫困户李扬举前年养200只鸡,鸡蛋愁销。李子通过电商平台,两年间帮他卖出鸡蛋12万枚,这简直让李扬举“完全想不到”。

“蛋不愁销,鸡就放开养!”今年他扩大到4000只。

李子还讲了一件“想不到”的事:本村一个叫袁野的90后在武汉创业,得知家乡枇杷熟了,在网上一个星期卖了30多万元!

“有了电商平台,卖出去一指间!”

李子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加入“村小二”联盟,全国有1500个,每个背后至少200个村民,全国直接消费群体就有30万。就算100个人只有3个成交,也有9000单的成交量!

“店小二”不小,“村小二”,更牛!

一个不起眼的店,一条看不见的线,能量几何级,连接无穷大。

电商呀,你让一切皆有可能!

“淘宝哥”:残缺的,也是健全的;是地方的,就是世界的

四年前,电子商务在通山人面前还是个陌生玩意。

可现在通山人言必称电商。城里淘,乡里淘;男的淘,女的淘;老的淘,少的淘;健全人淘、残疾人淘……人人“触电”,个个会“淘”。

县商务局局长祝华奕感慨,电商不仅让健全人大显身手,也为残疾人打开了新生活之门。

九宫山镇富有村陈志昂,父母双残,哥哥高位截瘫,自己也双腿行动不便,曾经摆摊设点,收效甚微,生活陷入绝境。

2014年他偶然与儿时同学电话交谈中得知电商淘宝生意,开起了“若汐靓鞋坊”网店,并小有起色。2015年他获知通山被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政府鼓励互联网创业。随即应聘加入“农村淘宝合伙人”,至今已帮村民卖出100余万元的商品,本地的柑橘、麻饼、玉米、干菜、腊肉等山货都上了网店,带动了一大批人脱贫,他自己也成为“脱贫之星”。

大数据,一张网。信息不对称时代已成过去时。

一线在手,掌握所有。地方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地方的。

业态的革命性调整,发展动能的切变转换,使后发赶超成为可能,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