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桥,位于通山县闯王镇小源村,离县城有1个多小时车程。小源村境内有两条河,一名小源,一名大源。万寿桥设在小源河上,距小源与大源河交汇处不远,这里古桥、奇人、古树并存,散发出独特的乡土魅力。
古桥通南北
小源河源头在东面的牛迹岭,河水向西与大源河汇合后,注入通羊河。万寿桥连通南北,横跨在小源河上。
万寿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一座结构独特的石墩木梁桥。在咸宁,石墩木梁桥并不罕见,以通山、崇阳等地居多,大都建于清代。木梁轻便、形态可塑,既减轻桥体重量、避免桥面日晒雨淋,又使桥梁造型更美观。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驱车来到万寿桥。这座风雨廊桥,桥墩由大块青砖垒成,为消减水流冲击,桥墩迎水面砌成了舟形。桥体基本是木结构,不仅有木栏杆、木条凳,就连桥面都是由木板铺就,保持着当年修建时的风格。廊桥的横梁上,“益德倡修万寿桥洪武八年仲冬立”等墨迹依然可寻。桥顶上覆盖黑色布瓦,瓦下筑有蜂巢,有野蜂出入。
小源村村支书程江河介绍,该桥于10多年前重修,去年重刷油漆,是村里1300多位村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必经之地。
奇人写古今
沿小源河向源头进发,途经七叠泉、牛迹岭,来到闯王陵,见到守陵奇人朱型淼。朱老今年76岁,身材高大硬朗,一口普通话,有别于满腔方言的当地农民。
朱型淼原是闯王陵附近的高湖村农民。一次偶然机会,他接待了《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朱老介绍,姚老从1984年至1986年,三年内五次来闯王陵,每一次都是他陪伴,并与姚老在李自成墓碑前盟誓结下忘年交。姚老还曾有诗为证:未写英雄悲壮史,三年五拜闯王陵。
姚老最后一次来通山,在通山县城的二招及九宫山住了2个月,他与姚老有过一次彻夜长谈。正是与姚老交往,激发了朱型淼一辈子研究闯王历史的决心。
闯王在何处遇难,至今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流转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当年闯王在九宫山牛迹岭遇难。
朱型淼的先祖朱万年安葬闯王,并于1645年撰写《甲申岁弋闯志》。1912年,朱型淼的祖父朱麟安抄录《甲申岁弋闯志》,朱型淼保存下来,并于1982年捐献给当地政府。
为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遗存,朱型淼自费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到闯王活动过的地方都去了。”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姚老一直鼓励他从事闯王史的研究。在姚老的鼓励下,朱型淼著有《遗恨千秋》《李自成与九宫山的传说》两书并出版。书中对闯王遇难一事记载:闯王到九宫山查看地形,遭清军伏击,兵败李家寨,在小源口寨卡与程九百大战,被程九百追至牛迹岭杀害。
朱型淼的研究,受到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的关注,朱型淼还入该校讲学。朱型淼坚持研究闯王史30多年,如今的闯王陵,已成为九宫山景区的重要景点。
古树别样景
万寿桥所在的闯王镇小源村位于九宫山西北麓,沿途满目皆翠,森林植被茂密。资料显示,在闯王镇及九宫山附近,森林覆盖率超过90%。程江河介绍,这里村民护绿成风,“砍竹不砍树”,房前屋后一般都有大树古树荫庇。在小源村东坑,有250年树龄的苦槠一株,160年和230年的朴树各一株,230年的枫香一株。这些古树,被村民们视为“风水宝树”,成为村落里别样的风景。
沿大源河上溯数里,来到高湖林场芭蕉塆,只见焦氏宗祠旁,生长着一株千年银杏,保护铭牌上标记: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树龄为1000年,胸围5.4米,树高36米,平均冠幅10米,树干笔挺,直插云霄。在另一家屋后背,一棵千年银杏同样挺拔入云。
查阅通山县林业局2012年出版的内部资料《通山县古树名木》,芭蕉塆龙庄还有两棵850年的银杏树,另有柏木古树群。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塆,有这么多古树,令人叹为观止。
见到有人来访,当地村民焦学军招呼族人打开宗祠大门。祠堂建有戏台、祖堂,均是雕梁画栋,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展现得淋漓尽致。
“祠堂是家族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公用地。场地开阔,有大锅大灶,办事方便。我结婚办酒席,就是在祠堂办的。”从焦学军的介绍中得知,这里家族聚居的古风犹存,与很多地方风俗迥异。(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孔帆升)
编辑:葛素文 编审:唐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