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民风丨竭力守护着一方明清时期的老宅

在鄂赣边境的洪港镇西南方,有一个古朴清秀、近乎世外桃源的江源村,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源出九宫山麓的江源河,宛如一条灵动的玉带,在群峰竣岭间回环飘绕,镶串起一个个明珠般的古村落。河水清澈明亮,一小群一小群的锦鳞鱼游荡嬉戏于清波之中,让这一方山水增添了许多灵性。

然而,这儿的古民居的保存,还有对这一片灵性的山水保护,都和村里一个年轻人王定钊紧紧联系在一起。 34岁的王定钊出生在江源村一座名为王氏老屋的老宅内,从小对老宅怀有很深的感情。老屋占地1350平方米,由正屋和横屋组成,内有天井17个,厅房50余间,或为抬梁构架,或为穿斗木构。两门楼上分别楷书“槐轩”“业振瑯玡”几个大字,典岀王氏家族的渊源,折射出昔日王氏大族的显赫。

王氏老屋外墙

王定钊因家境贫寒,15岁初中辍学外出打工,几经商海沉浮,不到25岁时就积累了百万财富。土生土长的王定钊自小就有家乡情结,尤其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身在异乡为异客,内心深处那种浓浓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催生了他挖掘江源村史的念头。

他从孔夫子旧书网淘来《兴国州志》、《阳新县志》、《通山县志》、《武宁县志》等周边县城县志共几十本地方志和资料书,不眠不休地苦读,在1987年出版的《阳新县人民革命史》第225页找到一则内容:“1938年10月17日,阳新县城沦陷,政府被迫迁入燕厦江源村,王氏老屋就是政府办公区。”随后又进一步了解到,土地革命时期,江源村属龙燕苏区,王氏老屋对面的老宗屋还是当时子英乡苏维埃政府办公场所,曾经于1991年6月13日被通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通山县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未挂牌,故儿多数人不知晓。

王氏老屋侧墙   天井

“没想到我自小居住的老屋还有这一段经历!”这一意外发现王定钊萌生了一定要把家乡古民居保护下来的想法。随后,他又搬来发黄的老宗谱,底朝天、天朝底翻阅了无数遍,熟悉了王氏家族文化和当地人文。其中老宗屋,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历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成为王氏家族繁衍生息的中心。该屋整体约3000余平方米,天井12个,厅房60余间,前有宽敞跑马场,后有精致小花园,整座建筑质朴雅致,四面合围紧凑,若浑然天成,不失为一个旺族安居福地。

老宗屋

宗谱里还告诉他,王氏老屋,雅名迪德堂,第一代主人为族人、著名乡绅王迪光、王迪吉兄弟二人。清咸丰年间,王迪吉中举后,放弃仕途,与兄王迪光建经馆,安于家乡传道授业解惑,对族中贫困好学子弟则加以勉励,免费入塾读书。兄弟俩穷一生心力,育弟子数百余人,其中考取功名者就有30余人。王迪吉传下一幅富含人生哲理、韵味十足的对联“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兄弟二人德才兼备,睦邻乡里,乡人遂敬称其居所为“迪德堂”。  

   家乡凝重浑厚的人文更坚定了王定钊保护家乡文化古遗产、捍卫传统文化的情怀,于是一场“保旧固本”与“拆旧建新”大战在江源村拉开了序幕。整整十年,场面没有硝烟,但激烈而精彩。

 自改革开放后,掀开的经济大潮,让村里年轻人开始不安分了,纷纷走出了江源村这方世外桃园,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然而,当手头稍有积蓄时,乡里人第一念想就是建房,拆旧建新,从2005年起,村里掀起大势建房热潮,一座座老宅被村民们轻易拆掉,一栋栋砖混新房从老宅废墟上“噌噌”窜起。王定钊看在眼里,心急如焚,再这样下去,老祖宗留下的历史遗迹就要被拆光了。此时的王定钊,放下江西南昌经营得正火热的生意,三番两次往返江源老家,把所有的精力一门心思放在保护古民居,苦苦劝说乡亲人,可是没起到丝毫作用。

急中生智,王定钊想到了网络的力量。王定钊没日没夜拼命写帖子,发帖子,发帖需要照片,又特意买来专业照相机,学习拍照技术,让照片效果更好。王定钊一头扎进了保护古民居的事业中,有时待在妻子身边,打理着生意,满脑子情不自禁想着古民居,苦苦思索着保护古民居的策略。他以“清代进士府第亟须保护”为题,给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写信,得到批示。一篇《清代进士府第亟待保护》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湖北内参》亦作了转载。他多方联系驴友、摄影爱好者前来考察宣传,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省文物局负责人及专家一行多人专程下江源村,一番真凭实据深入考察后,一行官员专家震撼不已,亦欣喜不已:“江源村竟完整保存下来了多座明代古民居,真是没想到,不虚此行!”随后,在省文物部门关照下,江源村逐级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此时,在王定钊亲力尽为感召下,村里许多有识之士也逐步意识到了古民居的重要性,一个个汇集到王定钊旗下,结成了一个“少壮派联盟”。村人王龙祥原打算动工拆掉老宅(纯寡妇屋)做新屋,王定钊数次劝说后,一片赤诚之心最终打动了他,彻底打消了拆老房的念想,自筹资金把本打算拆的老宅修茸一新,以此明志。志同道合“少壮派联盟”中,还有王定钦、王德厚、王能训、王光华等,就连县政协副主席王贤旨,也成为村里保护古民居中坚力量。2014年4月,江源村王氏族长要把老宗屋主体部分拆掉,然后建成新祖祠。王定钊连夜联系“少壮派联盟”成员,一起做老族长工作,保全老屋。最终“少壮派”战胜了“旧势力”,老宗屋得以保存。

纯寡妇屋

苦心人天不负。两个月后,也就是2014年6月22日,王氏老屋被省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通知时,王定钊开始不相信是真的,赶紧来到电脑前点开了湖北省政府网,看到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中,“江源村王氏老屋”赫然入列。十年坚守,功成一旦,王定钊不由喜极而泣,四处奔走相告,这一刻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趁热打铁!年轻有为的王定钊随即于2015年8月30日发起成立了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订规建章立制筹款,把保护古民居行为以制度规范起来,招招落在实处。十年抗争,花去了王定钊太多的精力,以致他经常顾不上生意,生意连年下滑,甚至因过于劳累导致脱水,差点丢命。不过,看到古民居得以保全并修缮,王定钊由衷高兴:“我还年轻,钱以后可以挣,如果古民居倒了,就再也没有了!”王定钊下一步打算信心十足,继续申报江源村的国保级别,美化村庄村民生活环境,逐步做好每一座古宅的维护修复工作,大力开发村级旅游产业,还可将老屋利用为村级办公和党员活动场所,以及村民图书阅览室和开展其他活动及疗养的场所。

村庄的鹅卵石路

勤勉于事业的人永不止步。任重道远,王定钊下一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他脚下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说:“江源古民居的有效保护,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福利,我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我相信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在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村两委的把关支持下,江源古民居的保护,江源的乡村振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