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夜读】第32期 | 廖双河——九宫山读松


点击音频收听


大凡到过九宫山的人,仰望那峭壁千仞的座座翠峰,无不对那里的松树发出感慨。于是,漫步曲径通幽、空气宜人的林间小道,攀登气势磅礴、云雾缭绕的奇峰异石,泛舟山水一色、水波荡漾的云中湖畔的时候,在九宫山读松又成为一种乐趣、 一种享受。然而,要读懂这些松却又是那么的不容易。


山峰巅、石缝中、绝壁上那一株株苍翠多姿、刚劲挺拔的松,当初也许是随风吹落的一棵树种,也许是飞鸟嘴里丢失的一根枝条。栖身之地没有土壤的护理、没有甘露的浇灌、没有肥料的供给,没有就没有,它们从不强求,强求也没有。阳光的沐浴,雨水的冲刷中,依然挺起脊梁,伸展出枝杈,尽情地为大自然铺洒一片又一片绿色。


有人说山泉溪流是山的经络血脉,松只是山的冠带服饰,似乎经络血脉比冠带服饰更重要。然而,没有松的山只有裸露、苍凉,即使有“经络血脉”也是短暂的、浑浊的。九宫山有秀水三百,且多是扭曲三折,绕峰穿谷,溪流清澈,如弄丝弦。若没有松对水的涵养、过滤,我想,这三百秀水恐怕难有秀水之谓。所以,应读的还是松。要读的是松的精神、松的气节、松的品格。尽管整个九官山五十余平方公里尽是绿树浓荫所覆盖,我却选择那情态迥异的苍劲的松。


这是一株迎客松,枝条向一边倾生,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正向游人伸出热情的双手; 但更象一位饱经风霜威严年迈又不服老的伫立在上山要道边的卫士。


这是一株卧龙松,树干弯曲生长,形似苍龙。从佝偻的身躯、斑驳的皮肤,可以读出它经历的坎坷、磨难、沧桑;纵然是匍匐的命运,它也是不屈地升上半空,与云雾比高,与日月争辉。


这是一株父子松,它们挨得那么紧,一高一矮,一老一少,相互搀扶,相互照应,共同抵挡人世的风雨,击碎一个又一个阴谋。


在九宫山上读松,一次不要读得太多,因为每读一棵松,需要我们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去体味,有的甚至够我们回味一辈子。

读松,尽管读不大懂,我仍在读,我期待着读懂。(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廖双河 1971年生,通山县厦铺镇蛟滩人。全国出版专业注册责任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级地方志专家,现任咸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咸宁市诗歌学会副会长、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通山县地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供职于通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自诩是文学、新闻、方志、公文“四栖动物”。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从事散文、诗歌、辞赋等文体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华辞赋》《解放军报》《湖北日报》等4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150余万字,公开出版《心怀阳光》《写意通山》《因为有爱》《方志编纂56讲》等文学作品、理论专著5部。有作品和文集获全国首届优秀民兵预备役部队歌曲大赛金银奖、香城泉都文学奖金奖等。从事新闻写作15年,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篇。曾任《通山县志》执行总纂8年,至今先后主笔《通山县志》《通山县军事志》《通山县兵要地志》等志书300余万字。


朗读者简介

乐有钦  现供职于湖北 通山广播电视台

扫码关注我们

云上通山APP客户端

通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 辑 : 葛素文

编 审 :刘筠 唐尚伟

统 筹 :方 雷

监 制 :阮班新

总监制 :阮胜利





(作者:通山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