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乡村振兴开新局 五大工程创新篇

板桥观鹭阁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果匠小镇

今年以来,通山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书记抓落实的组织机构,同时建立了“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全面铺开、突出试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发展机制。全县2018年计划重点抓好“1+5+10+8”试点,即以大畈为整体推进镇;板桥等5个村为主,辐射大畈所有行政村;南林桥镇石门等10个整体推进村;幕阜山绿色产业带8个试点乡镇,全面落实“五大工程”。

产业振兴“一粮六特”

粮油生产:重点落实高产水稻、玉米、红苕、油菜示范片,确保粮食总产8.5万吨、油料总产7000吨。特色种植:重点落实“荒山绿化、村庄绿色”工程,完成精准灭荒任务5.3万亩,重点发展楠竹、茶叶、油茶、油桐、水果、药材花卉、蔬菜等种植园20万亩。特色养殖:重点发展乌骨山羊、肉牛、豪猪、家兔、土鸡、孔雀、鸸鹋、梅花鹿、特色鱼虾鳅、蜜蜂等特色养殖园区200个。特色加工:重点做好竹木、酿造、肉食、食品等加工业,实现农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特色实体:农民合作社突破1100家、家庭农场100家、农家乐和农业观光休闲园区100个。特色品牌:“三品一标”达到40个、农品商标达到50个。特色产业:打造6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00个光伏发电村、100个电商示范村、60个绿色生态示范村,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0万元。

人才振兴“三乡一训”

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形成乡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回乡人才:回归创业就业农民3000人,重点落实毕业大学生、退休干部职工、城镇居民、科技人员、退伍军人等300名回归乡村发展农业经济;回乡经济:创办回归实体经济100个;回乡招商:完成农业招商引资10亿元;培训就业:转移农民从事新业态2000人、培训农民8000人,培养科技兴农示范户1000家,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

文化振兴“五个覆盖”

文化载体:实现村村“五有”目标:文体活动中心广场、村级办公活动阵地、文化艺术宣传队伍山歌会、广场舞、腰鼓队、乡贤文化带头人、农家书屋。乡愁文化,以吴田大夫弟、周家大屋等为重点,抓好一批古民居、古桥梁、古祠堂、古牌坊、古树木等保护与利用,挖掘乡愁文化。村规民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村规民约逐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文化创建: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开展乡村道德大讲堂、十星文明户、好婆媳、好邻居、好孝心等评比活动。文体活动:办好大畈枇杷节、大耒山萤火虫观光节、大竹村钓鱼节等农游节庆活动,组织全县性乡村文体竞赛活动。

生态振兴“五位并举”

通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农田水利:完成一批水库除险加固、河流险段治理、大塘整治工程,高标准农田补建1.53万亩,全面健全“河湖库长制”常态化。宜居村庄:落实一批异地搬迁、危房改造、“四好公路”、村庄绿化,改善农村饮水、供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确保“四通”覆盖率100%;绿色生产:全力抓好绿色生态发展,推行化肥农药“零增长”、农作物秸杆还田与“禁烧”行动。环境整治:重点抓好生活垃圾处理,整治“脏乱差”,确保中心湾达到“村容整洁、建设有序、布局合理”目标。清洁能源:推进农村沼气、秸杆气化、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等项目。

组织振兴“三培一改”

通过加强村“两委”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培养“红色头雁”,对整体贫困村、组织软弱村、经济落后村,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加强“两委”换届选举领导,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乡村干部;培养“德望乡贤”,引导一批德高望重的乡贤,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疏导群众思想观念。培养“后备干部”,从优秀青年、回归人员中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和乡村后备军。加强农村改革,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三权分置、三块地、农村集体产权”等制度改革,为乡村产业发展厚植改革优势。          (焦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