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脱贫 我光荣》徐桂梅:三山共品一壶茶

全媒体记者阮翀  谭梦星报道:

(图一,厦铺镇藕塘村4组石湾)厦铺镇藕塘村4组,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山坳。翠竹碧水,清新自然,汇向厦铺河的支流将这个小山坳与对面的金山头分隔而开,一条铁索桥连接南北,让靠着大山里的竹木过生活的村民将藕塘村的路走成了一条“主干道”。

(图二,徐桂梅在做家务)命运多舛徐桂梅10岁丧母,16岁丧父。继母当年就将她许配给另一个极度贫困的郑家绪,换得两担红薯。在那个穷山沟里,想走出小村庄每次最少得要两个小时,炎热的夏天出行,想喝上一口干净茶水都是难事。

(图三,徐桂梅在家烧水煮茶)1988年,徐桂梅一家早就从金山山头迁居到山下藕塘村,知道生活艰辛徐桂梅,为了方便过往行人与在山中讨生活的群众,她便开始烧茶水免费供应,没想到这一举动自开始后便坚持了三十多年,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一直到十月初一,从没间断。当记者问起开始煮茶的时间,徐桂梅笑着说:“我也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了”。

(图四,原先的茶水罐子已经变成了不锈钢茶桶)由于家里贫困,徐桂梅春天就煮一些自己在山里采摘的野茶给大家提神,在炎热的夏天她便将自家种植的川芎煮进茶水,防止大家中署。秋天的茶水则是青花椒煮治而成的,就为驱除大山里的湿寒之气。天不热时每天一桶茶水,天热的时候每天徐桂梅还要多煮一桶,放凉后再添加到茶桶里。

(图五,)徐桂梅是一个不肯接受别人恩惠的人,往来喝过茶水的群众看到日渐年迈的徐桂梅除了要忙自家的农活,闲时还要自己捡柴火为大家烧茶,大家不约而同的将山里的废木料、干树枝送到了她的家里,有些外出回家的村民每年还要送一些茶叶和青花椒给她,用行动支持他的布施行为。

(图六,徐桂梅老人每年享受低保4500多元)由于一家人都是以务农为生,再加上家里田薄林少,05年,徐桂梅被评为贫困户,开始享受国家的低保政策。徐桂梅的儿子郑远托也因常年的高强度劳动腰椎落下了病根,不能再从事一些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图七,郑雷鸣与卖菜的三轮车)徐桂梅的孙子郑雷鸣因奶奶年迈,再加上父亲不能劳累,便没有外出打工,迫于生活的现状,他便将自家产的蔬菜拉到附近村子去卖,以维持生计。

(图八,郑远托在林间放养黄牛)2016年,徐桂梅一家被评为了精准扶贫户。结合他家的实际情况,扶贫工作组为户主郑远托争取到了村里护林员的公益岗位,并支持他们发展黄牛放养产业。徐桂梅的曾孙也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学费给予了部分减免。

(图九,郑弘树的病历) 2017年,徐桂梅的曾孙郑弘树检查出了先天性尿道下裂,先后做了三次手术,贫困的一家人因此还背上了更多的外债。

(图十,徐桂梅家四代同堂)有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徐桂梅一家并没有被面前的困难难倒,一家人都团结在一起,自家养的9头牛也即将出栏,公益岗位每年也有4000多元的工资,郑远托每年还能从自家竹园收割出两千元的效益。徐桂梅的孙子郑雷鸣还告诉记者,过段时间自己将外出打工,让妻子来照看这个家,慢慢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图十一,新建的桂梅亭)徐桂梅一家不惧贫困,积极面对生活和“薄”施济众的做法犹如甘露一般“润物细无声”,30载施茶助人的行为更是感动了行人、感动了村民,感动了乡亲,感动了更多人……。驻村工作队为了将这一善举宣扬下去,特别争取10万元在放茶桶的地方新建了一座茶亭。

(图十二,茶亭内为行人倒茶)徐桂梅说,国家政策这么好,还为路人修了亭子,过往的人就可以热天晒不着,下雨淋不着地喝茶休息了;徐桂梅的儿子郑远托说,当母亲再烧不动茶之后,他将会挑起这个担子,继续为过往行人烧茶。周边的村民程细香更告诉记者,当桂梅婆走不动的时候,我们就要经常去他家去看他,陪她聊聊茶亭里听到的更多的故事。

(图十三,幸福的一家)徐桂梅说,她1946年一个人嫁到这里,从没有房住没有饭吃,到吃饱穿暖,到现在住二层楼房,全家四代同堂,并且每月还有国家补助,活了80多年,看着日子越来越好, 心里暖融融的,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来源 通山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