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夜读】第62期 | 方玲朗读 《初冬的雪里红》

点击音频收听


季节不慌不忙,总是按着它的脚步行进着,走过春,越过夏,再穿过惬意的秋,就进入了立冬。立冬一过,气温陡然下降,北风也跟着忙碌起来,使出浑身力气,把树叶吹落,也试图将田野清扫干净。这个时候,雪里红出现了,它不畏雪寒,在房前屋后的沟台地里青盈茂盛,给日益苍凉的田野点染了暖意和生机,也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



在乡下,雪里红是过冬的主打菜,但种植却是在炎热的夏天。记忆中,二伏刚过,父亲就开始拾掇种植雪里红的地块了。地是自家的自留地,就在门前,与住家隔了一条河。父亲就扛了撅头一手提着锄,涉过河去,先把事先撒了猪粪牛粪的田地深翻一遍,再用锄头捣碎土块,最后用钉耙把土耙平耙松,从挎在腰间的竹篮中怄出上年特意留下的菜籽,一把一把地撒出去,然后覆土。父亲覆土很细很轻,像是给地皮挠痒痒。我笑父亲,父亲说,小孩子懂个屁,土一定要盖薄盖轻,苗才出得快出得齐,土盖得太厚,就会压苗,成活率就会大打折扣。


撒在地里的种子,在秋阳秋雨的照看和滋润下,很快吸水发胀,憋足了劲地爆芽拱土,不几天,就小心翼翼地探出两片子叶来。又过几天,再看时,着实吓人一跳,先前星星点点的叶芽,不知得了什么神力,秧苗一下子就串出老高,齐头并进地笼盖了整个田块,制造出热热闹闹的绿意。这个时候,定要防顾的是家养的鸡、牛、羊和拱破圈舍的猪。家禽牲畜是顾嘴的动物,它们可不管人让它们吃不吃,也不管能不能吃,见到那样诱人的吃食,就只管叫着跳着窜着,趁人不防备,想方设法地去偷吃。人不能打整工夫去看守,总还有别的农活要做,父亲就从山上砍来藤条,编成篱笆,将一片深绿的雪里红地块细心圈围起来,以防它们随便进入糟蹋祸害,毕竟,每一颗雪里红从入土、发芽,到出落成葱茏碧绿的帅小伙,都是费了很大劲的。


成熟的雪里红,最适宜于腌着吃,清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里就这样记载:“雪里蕻,一名雪里红,晴日,晾至干瘪,洗净,每百斤以燥盐5斤,压实腌之。”未经腌渍过的雪里红,口感虽香,味道却略显淡涩,吃在嘴里绵软无筋。腌渍后就是另一番景象,老远就能闻到一种自然的草根香,无论炒着吃还是凉调了吃,都脆嫩爽口,很有嚼头。


腌制雪里红的任务自然由母亲来承担。记忆中,每年立冬一过,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其中一项就是腌雪里红。母亲腌雪里红的手艺在我们那一带可是数一数二的。她会选一个晴好的天气,把铲回家的雪里红去根后,挑到河边,在清凌凌的水中洗净,倒挂在晾衣绳或细竹竿上,涳去水分,切成小段,倒进笸篮里,撒上盐不停揉搓,待揉出青汁后,将剁碎的尖椒、蒜、姜等调味食材拌入其中,该用的调料都得用上,缺了一种,都腌不出特有的那种味道。然后装进菜缸,装一点,压实一点,装完后,面上用一块洗净的青石压好,密封缸口,放到灶台角落里,约莫十天半月后,就可食用了。冬日里,熬一锅糯稠滚香的包谷粥,就着腌好的雪里红吃,再天寒地冻的日子,也像热乎乎的包谷粥一样贴心暖和。



雪里红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历经冬寒磨砺,经受盐分侵蚀,受尽人为揉搓,但它丝毫没有怨言,从而造就了它的香、翠、爽。正如王磐在《野菜谱》中所言:“此物极为隽爽,不藉一毫富贵气,纯从寒苦中磨练出一生事业,富贵人反欲藉之。”(图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程毅飞,男,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理事。在《散文选刊》(原创版)、《华夏散文》月刊、《人民政协报》《陕西日报》《甘肃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获各类文学奖10余次。出版散文集《行走的光阴》。



朗读者:方玲  现供职于通山广播电视台



扫码关注我们




                统    筹:   方    雷

                                    刘    筠  

      编    辑:   谭    茜

      编    审:   唐尚伟

                                     明    洁  

      监    制:   阮班新

                 总监制:    阮胜利






(作者:通山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