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走笔】慈竹深深拂云长



在我的潜意识里,贫困与库区伴生,移民总是弱势一群。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我无法通过某种方法和途径证实。但至少这个命题在我的母亲湖——富水库区沿岸是真的。富水湖这座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库容达到17余亿立方米的巨大湖泊,它沿岸的山坡上有着许多搬迁后靠的村庄,几乎无一例外都经受着或是经受过长时间的贫穷困扰。



大竹村是富水库区众多移民后靠村庄之一,与我出生成长的村子一水相联、同岸而居、往来频繁。因而,对于大竹村的过去与现在虽然谈不上了如指掌,但也不乏了解。


印象里,大竹是个贫穷得近乎荒凉的村子。明明知道那一大片光秃着的小山峦就是大竹村的地界,可总是难以见着有几户人家,它们或三户或五家组成一个自然湾,零零落落地分布在七弯八拐的库尾山沟里头,不到门前见不着屋宇、看不人影。全村十来个湾子之间不是隔山就是隔水,来来往往非坐船就得徒步翻山越岭。最破败的是那些房子,又低又矮,伸手即可够着屋檐,清一色都是用“白膳泥”砖筑成,不知是我对“白膳泥”砖那种似白非白、近绿非绿的颜色有着天然的排拆,还是这种颜色本身过于晦暗,而且窝在山沟很少有足够的阳光朗照的缘故,我总觉得先前大竹村的房子脏不可及、陋不可居,在这些屋宇里进进出出的人也显得脏兮兮、猥琐琐,一幅不健康和惶恐之神色。


记忆最深刻的是交通不便问题。那些年,我每年至少要去一趟大竹村,因为我的姑姑住在村中的一个湾子,每年春节给姑姑拜年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去的前几天就开始着急如何去,自己划船过于太慢不说,还要担心遭遇不测风浪;搭乘载客的机板船去又要辗转乘船,并在固定站点下船上岸后还得徒步爬行几山几岭,不仅累得要死,而且还得整整花一天时间,其实路途并不远,现在通车了只有半个小时车程。


先前的大竹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出产竹木。家里如果要架个晾衣竹篙,编个箩筐,打场晒垫,就驾个小划子到姑姑家运来,有挺拔粗壮的南竹,也有纤细修长的水竹;反正这些竹不值几个钱,尽可砍去。不知是因了这些竹太不值钱,村人并未视为财富而随意乱砍滥伐,亦或是因了这些竹还可赚个油盐酱醋钱而遭掠夺性砍伐,但最终的结果摆在那,竹林寥寥,尽是荒山秃岭。



改革开放的春风是无微不至的。这些年来,大竹村像全国所有农村一样,青壮年纷纷走出村子,打工、营商、创业,也有一些人赚了一些钱,回村建起了一些鲜亮的楼房,村庄有了一些生色。但更多的人打工仅仅解决温饱,一些因打工营商和创业致富的人,因缺乏积累一病一灾返贫常常发生,愁吃愁穿愁住现象仍然普遍。而村里的交通问题、饮水问题、电视和网络问题也一直没有多大变化,大竹村人依然过着出门靠腿、信息传播靠嘴的生活,深度贫困像一道浓重的愁云笼罩着村子。


大竹村发生大转机、大变化,且要一举摘掉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就在五年前开始,五年来的变化不敢说日新月异,但也是大家始料未及的,谁也没料想到那么偏僻、那么贫穷的大竹变化会如此之大、如此之快,简直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应之不暇。


那是2013年,一群特殊的人走进了大竹村,这群人既不观山看水,也不走村串户做买卖,而是来结穷亲、访穷友,帮助大竹村和群众脱致富。这群人就是中共咸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干部,他们一来就住了下来,而且这一住就不走了。他们一边与村里的困难群众结成对子,一对一的帮,手拉手的扶,帮困难家庭建房子、改厕圈、装自来水、通网络,扶困难群众搞种养、搞旅游、搞开发,有时候是直接掏钱,有时候是教技能,更多的时候是指明一条致富路;市纪委驻村干部那种情真意切,那么无微不至,那么倾力而为,让全村的群众心底里涌动的除了感激还有感动,更有说不尽的振奋,心头总是热乎乎的,干事创业的劲头如火山般喷涌,他们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足。


咸宁市纪委驻村干部在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的同时,还千方百计帮助“村两委”谋实事,办管长远、惠全村的大事。他们进村后不久,迎来了“肖(桥)星(潭)公路”改造升级,这条公路原先是在大竹村的山腰上经过,群众受益很小。咸宁市纪委驻村干部从进村的那刻起,就深切感受到大竹要脱贫,必须先修路。面对这大好机遇,毅然提出将公路改线穿村修建,这个提议不仅得到市县交通部门的支持,也得到了全村群众的拥护。公路很快被修通,沿河蛇行,二级标准,柏油路面,全村所有湾子一线串珠,结束了全村群众出行泥一脚水一脚的历史;更让人惊喜的是,修建公路开山填壑,许多座小山被铲平,许多条沟汊被填平,原先被重重山汊包裹、切割得七零八落的大竹村,变得整村连片、平坦敞亮,村庄所在地貌发生颠覆性变化。这种大变化也附生了一些笑柄,一位走亲访友的外村人在村里转来转去,转了整天也未找到亲戚家,还有一位本村外出者归来也找不到家在何处,一脸迷茫。


路一通、地一平,大竹脱贫致富有了更大可能。市纪委驻村干部及时因势利导,对重点贫困湾点实施统一规划、集中建房、整体搬迁,绝大多数家庭走出了又低又矮的白膳泥砖房,住进了实用而又有荆风楚韵的楼房。水电路通信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也紧紧跟进,现如今大竹群众住的是楼房,走的是硬化路,喝的是自来水,看的是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图书室、文化广场一应俱全,村里的秧歌队、腰鼓队、广场舞队整日个摇来摆去、鼓乐喧天,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景象。



大竹这些变化是喜人的,但对于脱贫致富这个大课题,解决吃穿住行只是走了半程路,另一半程也是了最关键的一段,那就是就业和产业问题。如果一个村庄空有漂亮的房子,甚至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村民在村里无事可干、无业可就,依然靠背井离乡打工过日子,那么这个村子就是虚空的,徒有其表,也就不会真正摆脱贫困,即使一时脱贫了也不会长久。咸宁市纪委驻村工作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清楚,实际上他们从刚进村第一天开始,他们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就一直放在解决群众就业和发展产业上,这是大竹发展产业持久的外在动力。大竹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大竹村通公路的那天起就被悄然激发,路一通心里就活泛了,养猪的、养牛的、养鱼的和育苗栽种的如雨后春笋,一家一家的冒了出来,一批又批外出务工的、做营生的如倦鸟归巢,有的带着新技术回来,有的带着资金来,还有的带着新脑筋、新眼光、新信息归来,村子到处都是年轻的身影、睿智的身影、忙碌的身影,所有家庭在行动,所有群众在忙碌,整个村子在沸腾。


尊禧鹿业养殖公司的落户是大竹这种内外动能交互作用结出的巨大硕果,也是大竹人发展产业的一波高潮。这家公司投资亿元,建养鹿基地,虽然目前只是在大兴土木建设鹿圈和配套设施,但还是忍不住闭上眼睛想,数千头灵动的鹿在大竹的山野间如潮水般跃动,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壮观画面,一个在全省数一数二的养鹿专业村呼之欲出,全村每一户家庭都受益,很大一部分家庭将因鹿而富,过上小康生活。


如果说尊禧鹿业公司的落户是咸宁市纪委帮扶大竹村的一篇杰作的话,那么,打造休闲垂钓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咸宁市纪委帮扶大竹村的另一幅鸿篇巨制,这个篇章的序幕已经拉开,已经连续三届上演的钓鱼节这一固定节目,正以一个旅游的品牌形式、一种节庆式的生产姿势,改写着这个村庄的历史和未来,开创着一个村庄新的生活与日常。


大竹,今非昔比。


-END-

作者简介

徐立帅,县政府办政策研究室主任、咸宁市作协会员。笔耕多年,题材广泛,作品涉及公文、新闻、文史、文学,多被湖北日报、咸宁日报、《散文》、《咨询与决策》等省、市报刊选载。

主   编:阮   冰

编   辑:徐   微

编   审:唐尚伟

监   制:方   雷

总监制: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