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徐立帅:修修之水




去江西修水,很偶然,是在冬装刚褪的早春,以一个顶替者的身份参加九江市廊桥诗会。之于诗,我是偏爱的,但我并不是诗人,我的参与仅是情怀在、对春天的向往而已。因了这样的一种角色和情愫,这一次修水之行虽囿于诗词活动,而心却在乎诗歌之外。


修水既是一条河流的名字,也是一个县域的称谓。像很多临水建城的城市一样,县治从了一条河流的名字。其实,修水县古称分宁,改称修水是百来年的事。那么,百年前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县之众弃置承袭千年的古称,而从了一条河流的名字?在我看来,“修水”之名听起来柔则至柔,美亦很美,然而仅凭此而改之,立意者岂不招致哂笑甚至于唾骂。




当我在诗会之余参观了黄庭坚纪念馆后,心头的疑问才有了约略的舒解。纪念馆修建在修水县城修河南岸,起先我以为这里是黄庭坚的故园或墓园,进馆后才知并不是这回事。原来,纪念馆是以素有“七百里修江第一山”之美誉的南山崖为基础,而拓展建成,亭台楼榭错落有致,花草树木各显芬芳;说是一处名人纪念馆,其实更像一处城市公园,它不设门禁,终日洞开,观者廖廖,市民不少。而纪念馆内的南山崖真是一个非凡的去处,它以30余米高的海拔、50来米的方圆壁立于修河岸边,突兀危峙,俨然天然砥柱,修河也在此形成一个40余度的拐弯,由西北方向而来又折向东北方向而去;南山崖上古木参天,石阶小径曲折延展,黄庭坚当年手书的“佛”、“钓矶”等摩崖石刻及手植薜荔等遗迹历历在目。遥想千年前年少的黄庭坚,清灯黄卷之余,沿着逼仄小路,缓步登顶,静观扑面而来又触之即去的修水,思绪想必也一如这修展如画的修河时涨时落、时缓时急。千年已去,大师成丘,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体会不了大师那时那地的情致,但有一点可以揣度,大师对于修河的那份拳拳之心,赤子之爱。


从南山崖沿河上溯七八里,那是七百里修河最美的身段,一如一碧如洗的明月,大师黄庭坚就出生在那段河岸村庄。时间永远不可回流,当年的文星如何灿烂闪烁,只能凭借一处水湾、两口老井引伸想像,但黄庭坚作为修河儿子,在诗歌与书法领域的开宗劈径地位将永远闪耀,就像聚集幕阜烟云源远而来的修河,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人事如何更迭,其聚英育华的河流生态性格将逾加彰显。遗憾的是,囿于诗词活动,这一次3.2公里却如天涯迢远,遥望一眼明月湾成为此行绝唱。但回过头想,对于一次很是偶然的旅行,有了南山崖、有了明月湾的遥望应当知足,这又何偿不是再访修水、再来拜谒大师的热身?




目光从明月湾回收,脚步从南山崖借修河大桥向北岸雄跨,修水老县城就包裹而来。像所有傍山临水的城市一样,街道逼仄弯曲、起起伏伏,高高低低的楼宇从修河岸边沿着山势不断重叠走高。看得出,这座古老的县城也像许多在迷罔中发展的中国城市一样,经历了现代化转型的阵痛,随处可见其挣扎博奕的痕迹,古建廖廖,水泥丛林栉枇。但在生态理念逐步回归的城市管理者精致而又富于创意的绿化修复和歼灭度很高的保洁之下,那些曾经的创面已变得模糊,有的已成为这座山城的标志性风致。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诞生地旧址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保护下来的,这处历经一二百年风雨的建筑群,以雄居的古建风姿静立于修河北岸的老城中心,既保持着前身为书院所拥有的那份书香雅韵,也保持了那份革命圣地所特有的神圣与肃穆。我们到达时已过了开馆时间,无法身临其内去切身感受革命先驱当年的壮志豪情,但它作为开革命之先河的首发地,已不单单是地理意义的存在,而是上升为令人敬佩景仰的精神家园,并将永放光芒。


回至驻地宾馆,临窗静立,修水县城尽收眼底。修河一如蜿蜓流转的翠玉腰带匍匐于水泥丛林之间,耳际依稀传来若银锭着地的修河涛声,浑忘意想间,眼前浮现的一会儿是南山崖上黄庭坚泼墨挥毫、诗如泉涌的潇洒英姿,一会儿是老城中心一群铁血男儿竖大旗、杠枪炮的威武从容。我知道,两者虽相隔千年时空,但一脉相承,意远义近,前者劈书宗、开诗派,后者起大业、创乾坤。历史的来与去很偶然,但其中蕴籍的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命逻辑,从这个层面上讲修河的哺育功能是显面易见而绝不可忽视的,或者说是修河塑造了这方水土、这座城市的性格。




来到修水,见过修河,从此,我对一座城市、一条河流的敬重就又有了新的内涵。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河流,就会所生发出什么样的物质和精气神,城市和河流一样,她们是鲜活的,是有哺育力的。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母亲河富水,她与修水同源于幕阜山,修水选择东簏下山,富水选择北簏下山,又在长江相逢拥抱,修水身后留下的是一派诗书江山,而富水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


九江廊桥诗会开局和高潮是在一个叫回坑的村庄进行的,这个村庄在幕阜山脚下。在村庄里,我看到了一座龙王庙,庙很小,小得除了一眼流泉就是四壁和瓦盖,浅浅的泉水轻轻流向庙前的方塘再流向村前的河流,当然这不是修河的源头,修河的源头还在村庄后头的大山深处。但我已然明白,修河的美好有着一个美好的来处,我的母亲河其实也需要这样一座龙王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徐立帅,县政府办政策研究室主任、咸宁市作协会员。笔耕多年,题材广泛,作品涉及公文、新闻、文史、文学,多被湖北日报、咸宁日报、《散文》、《咨询与决策》等省、市报刊选载。


主   编:阮    冰

编   辑:徐    微

编   审:邓文义

             阮    翀

监   制:方    雷

总监制:阮班新

出品人:阮胜利


(作者:云上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