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通山】百集历史图文第四集:非遗文化——心灵手巧的工匠精神


 纪念建国70周年特别呈现



非遗文化——心灵手巧的工匠精神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陆游


我们都是从农耕文明走过来的,在现代化的飚风裹着城镇化大潮,席卷农村每个角落的时候,我们是一代人完成了百代人未转身(从农耕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的任务。

时代太匆匆,转眼是遗产。在我和夏兄小时候看到过的,甚至有的亲自实践过的手工艺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产品,下辈人就是在读“天书”了。


◆  通山盛产竹、木、石,所以“通山三匠”曾闻名湘鄂赣。

◆  1987年,一套具江南特色和古代楚文化风格的竹制摹拟小园林建筑上月由通山运京参加全国首届花卉博览会。

◆  1987年,九宫山森林公园建成两幢别具特色的竹楼别墅,厅室、门窗、地板、屋顶全用竹建成,依山傍水,风格独特。

从小家具到大建筑,都有通山“班门”的用武之地,看,哪一件都不栩栩如生?

实际上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是在村落里,在我们上辈祖辈的家中手中心中。几千年来,广大的农民子女有几个人能读得起书?不能“学而优则仕”,就只能靠心灵手巧去创造生活,靠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形成的手工艺,运用于无处不在的衣食住行、时代习惯、审美、智慧和情感之中,这种“工匠精神”就是非遗产品和非遗文化的灵魂,它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真正不倒的长城。


石雕,可以见到“圆明园”的影子。

“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我县的每个村落,都有一些或心灵手巧或绝技在身的前辈,他们把实用和审美完美结合,建成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园——国家级:通山木雕;省级:李闯王传说、通山山鼓、杨芳酱油豆豉制作工艺、通山瑶山红茶制作工艺、通山采茶戏;市级:通山山歌、通山神歌、通山长篇叙事山歌、通山门楼文化……


◆  绣花是通山待字闺中姑娘的基本功,通山鞋垫曾远销欧美等地。

1985年,县文化馆专门成立民间美术作品征集小组,深入山村水乡调查搜集到各种工艺美术品400多件。

还有无数来不及挖掘整理申请的,如剪纸、竹艺(你见过竹制箩筐可以装水的么?)、木建筑工艺(你见过百年宗祠除外墙用砖外,内梁全部木制,没用一颗铁钉的么?)、石雕、打草鞋、笼谷磨粉、通山鞋垫、通山包坨、各种用具玩具……



夏 勋 南   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任职于县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曾担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


李 云 石   知名文化人。曾任中小学教师,通山报社长兼总编,县党史办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图丨夏勋南

文丨李云石

编辑丨徐微

编审丨邓文义、阮翀

监制丨方雷

总监制丨阮班新

出品人丨阮胜利


(作者:云上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