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国70周年特别呈现
黄沙里池:一次邂逅,一抹乡愁
黄沙里池——大幕山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绝大部分朋友可能没去过,老实说,我只去过一次,就拍过这组照片。
那是1992年1月21日,还没进村,看到几个孩子在村头玩耍,在乡村大点的孩子背着或抱着弟妹是常态。背后墙上写着“少生孩子多造林”,这是通山人民家喻户晓的流行语。当年,走进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条“通山人民要脱贫,少生孩子多造林”的大标语。
年头够久的老房子,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一旦走近它,会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着你,并且这种感觉会永远地留在记忆中。
那檐、那窗、绘图精美、布局巧妙,美仑美奂,让人心中升起一种沉重的肃穆和浩渺的压抑。窗子上方画着两面交叉的旗帜,看不出什么含意,还望高人指点。
老宅墙上写着乡规民约,它体现了村民的共同意志,调整着彼此的共同利益关系,展现出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特色。
铺着青石板的幽深小巷。小朋友纠结了,突然遇到一个外来的陌生人,进不是,退不是。别怕,狭路相逢勇者胜,你就大胆地往前走!
巷内的孩子,有的好奇地打量着我,想看看这个端着相机的不速之客究竟是干什么的;有的自顾自地玩着,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
老屋里的老人,正在制作过年的糍粑,脸上的笑容像窗口射进的那束阳光一样灿烂。
站在门旁的小朋友,好奇地打量着不速之客,别着急,一会儿奶奶就蒸糍粑,那是你最喜欢的故乡味道。
独自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的他,应该30多岁了,看到小时候的萌样,还认得自己吗?是不是有点不好意思?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偏僻村落,有点市场经济意识的人琢磨起树根盆景的生意。
如今二十七年过去了,里池也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那一抹乡愁始终是我心里挥之不去的记忆,更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符号与印记。
夏 勋 南 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任职于县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曾担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
图文丨夏勋南
编辑丨徐微
编审丨邓文义、阮翀
监制丨方雷
总监制丨阮班新
出品人丨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