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石汉平:把日子过得慢一点

中午打电话回家给父母请安,家里的座机没有人接。于是,我拨打了父亲的手机,父亲告诉我:“我们回村了,你细哥今天70岁生日,回来给他祝生。”父亲不经意的话,让我百感交集、不胜唏嘘:细哥都70岁了?时光过得真是快啊。金飞玉走,岁月不居。

细哥实际上不是最小的哥哥,他在我家“则”字辈六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应该叫二哥,不知道家里怎么就把他叫成了细哥?可能是当时老四到老六都还没有出生,对老三来说老大、老二就是“大哥”和“细哥”了,细哥就这么叫开了。细哥品学兼优,但是由于家庭贫寒,初中没有读完就回家务农了。他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记忆是摘梨子,家里的菜园有两棵梨树,一老一少、一大一小,品种也不同,每年梨子成熟泛黄的时候,细哥都会带我去摘梨子。那时细哥连女朋友都没有,眨眼之间怎么就70岁了?“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两棵梨树仍然雄健,我们却都已经老了。微信群“大家庭”在庆祝细哥生日快乐的同时,也在感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嫂说:“时间太不近人情,真不想这么快,留得住就好了。”我回应说:“时间慢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把日子过得慢一点,不用什么事情都那么赶急。”

如同蒋捷《听雨》,人在不同阶段对时光快慢的理解不一样。小时候,家里贫穷,只有过年才有肉吃,所以天天盼望过年,悬悬而望,总嫌时光走得太慢,寸阴若岁。上学后,希望快点毕业,可以帮助父母分担家庭的重担,可是,小学读完后有初中、高中,后来又有大学、硕士、博士及博士后;自己一方面希望早点参加工作,挣钱养家;另一方面,又想把全部教育过程走完,不留缺憾;犹豫、矛盾之中,30岁就这么过去了。工作后希望快快晋升,想成名成家、荣宗耀祖;可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步都没能少,等到当上教授时,已经40岁了。当时最敏感的词语是“提前”“破格”“最年轻”。年轻医生时希望天天做手术,快快提高医疗水平;青年老师时希望天天写论文,快快提升科研能力;倍道而进,风车雨马。那个时候的关键词是“主动求快”。

50岁是一个分水岭,这可能就是“五十知天命”的原由吧。到了50岁,把自己吓了一跳,怎么一下子就50岁了? 生日那天不但没有高兴、没有庆祝,反而有点伤感、有点遗憾:自以为对时间把握很紧,无奈指缝太宽,时间太瘦,时间悄悄地从指缝间溜走了。但是,此时自己仍然在求快、求多:多出论文、多出专著、多获课题、多获成果。探求更多的社会认同,寻觅更高的生命价值。后来,当人生一步一步实现时,收获了短暂的快乐和满足后,自己开始想慢一点。然而,随着社会兼职的增多,自己越来越忙,每一天都是排得满满的,天天好像在战场上冲锋。甚至连周末都在工作,可以休息的周末就只有节日放假的那么几个。此时的我就像被绑上了战车,欲罢不能,慢不下来。这个时候的写照是“主动求快与被动被快”。

细哥生日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不是分享细哥生日的快乐,而是“把日子过得慢一点”的启迪。“把日子过得慢一点”不是年龄与体力的被动,而是追求品质、锻造精品的主动。快速不是不能出精品、慢速也不是一定出精品,但是慢工出细活、精品需要时间。记得20年前,朋友说的德国留学见闻:筑路工人爬在地上用水平仪测量公路的平整,朋友不解而问,如此慢何时才能修好?工人回答说要花3年时间,朋友讥讽地说在我们中国只需要3个月。工人反问朋友,我们这条路可以用100年,你们的路可以用多久?朋友无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我们在为一天一层楼的建筑速度自豪时,贝聿铭先生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拆起来更容易一些”。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原来一切都在求快、求多,写作越快越好,论文越多越好;现在,开始注重好品质、高质量。文章写好后,不是像原来那样立即投稿,而是放一段时间,反复阅读,同时广泛征求同行的意见,反复修改。论文投稿前基本上都要修改20次以上。自己为即将答辩做的一套幻灯片,修改已经达到第100版本。此时,自己开始主动求慢。

人生快与慢除外年龄,还与经济基础有关。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快”,可能是物质匮乏、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导致的不安全感和改变命运的内驱力所驱动的。从这个角度去讲,我们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人们几乎都是“快人”,慢生活是难以承受的高档消费品。对于饥饿的人来说,快速果腹是最大的需要,根本没有心情去体会食物本身的滋味,可谓饥不择食;对于口渴的人来说,迅速解渴是首要的心愿,几乎没有心思去选择不同的饮品,正是渴不择饮。今天,我们的生活到了一个小康水平,有了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我们是否还要像以前一样快?是否可以慢一点?答案是明确的。问题是,那种驱动自己“快进”的不安全感是否真正消除了?小康或富裕之后,是否有新的不安全感?即使没有今日之忧、明日之虑,在一辈子习惯了快之后,如何把生活过得慢一点,仍然是一个问题。“不要为自己的每一天安排太多的事情”“做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这是我想得到的一些方法。即使知道如何把日子过得慢一点,是否做得到?亦未可知。也许要等到退休、等到失去工作、等到体力不支时,自己才可能真正的慢下来。但是,那时的慢不是主动的慢,而是被动的慢。那不是我们把日子过得慢一点,而是日子把我们过得慢一点。

在当下,如何主动慢一点?从日常生活开始、从小慢开始,或许是我们应该做也可以做得到的。例如,慢慢地享用一顿美食,而不是囫囵吞枣;慢慢地享受一杯咖啡,而不是鲸吸牛饮;与父母亲多说几句话,而不是急速挂机;多陪孩子一天,而不是匆匆离去;……实际上,如果我们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我们就会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有了这个彻悟,我们就会理解,生活本身需要慢行,人生之路应该慢行。慢下来才有优雅,外表得体而精致,内心丰富而强大。谈笑自若、言行自如。在争奇斗妍、芳香四溢的躁动中,幽芳、馨香,荣辱不惊;在尘土飞扬、灰烟瘴气的喧嚣里,窗明、几净,浮沉不乱。慢下来才有真爱,让爱一滴一滴地渗入我们的每一个毛孔,慢慢的品读;让爱一点一点地激动我们的每一个感官,默默地感受。慢下来才有禅意,功名利禄之间留下一点空白,安耐毁誉;跌宕起伏之中保持一份淡定,安居祸福。慢,不是麻木,而是心静,纷繁复杂中的清醒,尘嚣喧哗下的静谧。静下来才能体味人生美好,春看百花,秋望月,夏赏清荷,冬听雪;静下来才能得来人生智慧,看繁华无色,听惊雷无声;闲情,逸致,求索,超越。慢,不是迟缓,而是从容,淡若不惊,懂得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和安稳,即使跌倒,也不会伤得太重。

“把日子过得慢一点”,从一点一滴的小慢开始,慢慢地享受过日子的过程,而不是过日子的结果,欣赏沿路的风景,而不是终点的符号。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时候放慢脚步、慢慢地享受生活了。享受亲情、爱情、友情的人生美好,享受花朵、云霞、溪流的自然曼妙,享受艺术、旅行、读书的精神慰籍。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今天,用心地过好每时每刻,把日子过在此处,把日子过在此刻,把日子过在当下。

作者简介


石汉平,通山籍,医学博士,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外科学院院士,(FACS),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学院胃肠外科主任,临床营养科主任,北京康爱营养医学研究院院长。著有散文集。


编辑丨葛素文

编审丨王华忠

监制丨方   雷

总监制丨阮班新

出品人丨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