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夜读】第163期丨明洁朗读 《写作的隐水与通山》



      说起湖北咸宁通山,往往会让人想到隐水洞与九宫山,无疑它是这座鄂南山区小城在世人的认知记忆中刻下的地理标记。隐水洞洞口不大、其貌不扬,却让人真正认识到了什么叫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洞内隐藏有两条河流,兼备现代地下河与古河道景观,入洞深曲,分坐船、乘小火车和步行三段丰富的景观体验,钟乳林立,溪流淙淙,石洞回音,令人称奇。九宫山是横亘鄂赣边陲的幕阜山脉中段,属断层山地形的冰川地貌,森林覆盖率极高,群山在望,密林葱葱,闯王李自成在此殉难的传说和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建立又让它增添了几分历史的神秘与厚重。

行走在通山的青山绿水间,每每让我想起杜牧的一句诗词“青山隐隐水迢迢”,并由通山的地理标记联想到它带给我们的文学意味。隐水洞之“隐”正如必要的写作准备和“抽屉时间”,需要沉潜与静养。一个作家,如果说他是一个天才,或许一部作品就可以一鸣惊人、声名鹊起,于大多数写作者而言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蓄积与修炼的过程。在这个人心普遍浮躁、焦虑而功利的时代沉潜与静养尤其重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精神状态,静心写作,才可能写得好,静心品读,也才能知其好;是与城市喧嚣的背向而行,是在形色匆匆面前让脚步与内心缓慢安宁下来。就像一颗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发芽成长,再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好的文学作品也是需要养的,在静心蓄养中酝酿成形、呼之欲出,在不断的修改打磨中成熟完善。隐水洞之“隐”也正如写作的含蓄蕴藉,不必求大求全、一览无遗,而可选择一个小的切口向内开掘,深耕细作,或可静水流深,别有洞天。我们到自然森林中舒缓身心,吸氧洗肺,好的生态环境是对人身体的充氧,而好的文学作品也如同氧气,是对人的精神的涤荡与充氧,沁人心脾,抚慰人心,自有一种滋养与安静的力量。

闯王之“闯”让人想到写作上的冒犯精神。湖北人向来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胆识,当下的湖北文学特别是青年写作尤其需要这种精神,有写作的自信和野心,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与传统的、地域的创作分道扬鏣,执着地面,面向世界与未来,内外无限打开,敢于有自己的个性表达和异质生长。好的真正的文学生态就应该鼓励各自为战、百花争艳、各美其美。相对而言,湖北作家在前行的过程中沉滞与负重的东西太多了,在这些历史的负重或前辈的光环阴影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需要更多的减负和笃定,才能轻装上阵,一往无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这句诗歌不仅指真正的美人,还可以指真正的美食和本色的写作。九宫山的菜特别好吃,不在于有什么山珍海味甚至你连一道有代表性的菜名儿都记不住,而在于它食材的土生土长、天然新鲜,即便最普通的青菜水果都让人口舌生津、赞叹不已。或许是因为气候场域的不同,即便是最普通的食物都得到了天地间最好的滋养。当然还有厨师的精湛厨艺,和这些好的食材相得益彰。由此想到写作的两个方面,一是选材的问题,如何选择自己最得心应手又让读者有新鲜感时代感的写作领地;二是叙事的问题,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让作品拥有技术含量和审美特征,从而最终做出既色香味俱全又让读者过目不忘的精神美餐,也就是一个人写作的个性和辨识度。

写作如通山,山尽溪水出。当我们在九宫山脚的金鸡峡谷缘流而上的时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石阶有木桥,有绿树虬枝野花褐石,有流水潺潺飞瀑如花。往深山里走,向高处攀登,有无数的汗流浃背腿酸脚麻,也有无数的峰回路转移步换景。这多么像写作路上的各种艰难与坚持,这多么像文学在今天的位置和意义。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耐得住一路的翻山越岭、水滴石穿。正如杨万里的一首诗所言:“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无数的写作者是正是那山中奔腾的万千条溪流,有“隐”才有“通”,坚持到底的写作者终有拨云见日、堂堂出头的那一天。(作者:吴佳燕


朗读者:明洁,现供职于通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