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程志辉:六都谷烧




有句赞誉老通山传统品牌的俗语,五都酱油,六都谷烧。谷烧是以稻谷为原料,用土曲作酵母,传统工艺酿造,木甑蒸溜的白酒,口语上有叫谷酒,烧酒,谷烧酒的。六都谷烧,是老通山最有名的谷酒。

六都是始于宋元时的地方行政称谓,现代人不怎么说五都六都了。六都即高湖宝石的雷公尖山脉与四都翠屏山界分水,横石寨头杨与古兴国(永兴)毗邻,沉水与富有分界,花纹黄客埠与厦铺接壤的九宫山脚下的这片热土。包括今闯王镇全部,横石镇大部,厦铺镇花纹村。

千年的口碑,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六都人传承了传统的酿酒工艺,更是六都山水的灵秀,才酿出享誉通山的谷烧酒。餐桌上哪怕是国优名酒,很多通山人还是钟情于土生土长的老谷烧。

千百年来,亲朋好友的宴席中,一把火壶,斟出热腾腾的谷酒,倾注山里人浓浓的乡情;冬日里的火炉旁,煨烤着山里人丰收的惬意;庄稼汉腰间的葫芦里,装着六都山水的浪漫;床头角的坛子,满满是醉人的农家岁月。

每年新谷入仓,家家户户,总要留一两担新谷煮酒的。煮酒师傅又被称做酌头的来了,抢着浸谷,由师傅安排先后顺序。一般煮糟时(方言,蒸熟谷子,培养酒醅)一高甑可煮三甑。高甑,此时实际是只木桶。谷经过高温慢慢澎涨升高,桶上再加围屯,所以叫高甑。

煮糟工序的每一环,都得认真。浸过的谷子,上甑前必须清水淋洗。甑下水(大锅里的水)一定要装在心里,稍有不慎,则酒味带糊气,烟气,很难进口。干蒸谷子,必须时不时洒水。谷子才能吸收水份澎涨绽开,熟化。洒水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多少,均匀。水洒多了谷糟会稀稠成饭团,发酵时不通风;少了,谷子熟得不透,发酵时水份不足。不均匀,会造成局部稀稠,底下永远蒸不熟了。所以蒸谷糟是关健的第一步,酒质酒味最敏感的一步。可以说,一桶糟下甑,谷糟象芦都子一样,爽爽粒粒,你便是位好师傅了。

谷糟凉好后,洒曲拌匀,装入丰登或围屯保温发酵。两三天,谷糟慢慢升温酵化,流出水来,土话说“流酒性了”后。再装入酒瓮或酒桶继续保温发酵,让谷糟酒化。七天后加入清泉密封,存置待出酒了。

出酒的略带圆锥的木桶,才真的叫酒甑。甑的围箍倒有些讲究,甑无两度箍,原来科班出身的酌头用的甑,只有一度箍的。现代人不得不惊叹曾经的木匠,那手艺可没得说了。当然也包含着渐渐失传的行业江湖,甑一度箍的是标准的,科甲出身的酌头师傅;而用两度箍甑的,即是半路出家,偷学或朋友指点,或无师自通的酌头。

蒸酒时,甑与灶台得绝对密封。前人采用稻草,扎成辫子,压在甑墙板底部,外用黄泥密封。甑底有竹制的甑背,使酒糟水与酒糟分离。酒娘水渗下到大锅里,谷糟在甑背上。待大锅里的水烧开后,甑墙手感热到半墙了,便可安置酒归了。甑腰部一导酒孔,用小竹筒子将酒导出。锡锅锥下,一个竹制的酒归,将酒汇入竹筒子。酒归两边各有一根小绳索导出甑外,一头系在酒归上,一头吊着个小木垂子。便于固定酒归,或适度调整它的位置。

安好酒归,瞄一下 是不是在甑的中心。再在甑顶墙沿,放好密封圈。再盖上锡锅,锅里加注冷水。密封圈是一条细细长长,装满糠或棉条的布筒子。这一切工作,你得快手快脚的完成。

蒸酒就是一个把酒从固体(糟)通过高温化为气体,再通过冷却成液体的过程。锡锅水的温度的把控,直接关系酒的数量和质量。酌头得用心去理会和掌握了。

每当出酒,村子里弥漫着酒香。于是“酒坊”里,内一围外一围的挤满了人,大家都很自觉的不碍着酌头烧火加柴。文火出酒头,大火出酒尾。出酒时火功可是关键,三十六行各有各的门道哩。

慢慢地,酒坛子里咚,咚,咚,酒来了,一时便有酒流声了。酒来了,酌头拿来酒盅,接了些酒,放在灶台上,小搁一会,再把酒泼进火塘,算是供奉灶王府君吧!再接来満满一盅,递给大家。于是开始了你呷一口“好酒”,我呷一口“酒好”的尝酒!

新出的酒头,香润甜烈而不辣,一滴入口,回味绵绵。这等好酒,除了酒坊,其它地方怕是没有的。于是,每每有些豪爽“不讲礼”的乡邻,醉卧当垆的!怪不得山里人常说“酒狠有人喝,人狠冇人逢”了。

每当蒸了新酒,各家都会备一些菜,先敬奉祖宗。再邀来左邻右舍,认认真真的尝酒。大家伙围在一起,感受着秋收稔岁,闲磕些家长里短。每每是杯盘狼藉,不醉不休的。

六都谷烧,六都人千年的乡愁!(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程志辉,男,1963生,勤工俭学读了九年书。毕业后劳作于田头地边,疲惫之余,喜爱文字。通山作协会员。


朗读者简介



刘冰洁,现供职于通山县人民医院,喜欢旅游,人生格言是"愿不负自己,不负韶华。"

主    编:阮冰

编    辑:葛素文

编    审:阮翀

监    制:方雷

总监制:阮班新

出品人: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