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通山】百集历史图文第五十一集:旧梦重温时,带你走进“五七战士”的生活

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特别呈现



      旧梦重温时,带你走进“五七战士”的生活

五七干校,是上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各部门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这类干校一般选址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去干校的人被称为“学员”。无论资历深浅、级别大小,所有人都叫“五七战士”。

作为一名咸宁人,没人不知道“向阳湖”——“文化部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冰心、沈从文、臧克家、张光年、冯雪峰、郭小川、周汝昌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下放在此劳动锻炼。

当年通山也创办过多所“五七干校”。这组照片,带你走进县卫生“五七干校”,看看“五七战士”的生产与生活。


1976年,位于横石官堰的县卫生五七干校学员开垦荒山。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思想教育,是开办“五七干校”的宗旨和目的。

走在前头的两位老中医,挑着百十斤的柴担,行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砍柴归来的樵夫,本是身穿白大褂、手拿手术刀的医生和护士,或是望闻诊切把脉看病的老中医,现在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五七战士”。



女大夫在磨黄豆、打豆腐。“五七战士”要求自食其力,从事种地、养猪、挑水、做饭、打井、盖房等体力劳动。

简陋的干校厨房,正在炒菜做饭的“五七战士”。口味如何不清楚,不过所吃食油都是自产的油菜或从山上采摘的油茶果榨的。


“五七干校”每天“早请示、晚汇报”,按照军队编制,划定连、排、班,实行军事化管理,出工、收工,必须整队呼口号,唱语录歌。那时没有电视、电脑,手机,每晚固定日程是聚集在打满地铺的土坯房,交流学习革命理论和参加生产劳动的心得体会。



生活清苦,快乐依然。劳动休息时,来一段革命样板戏表演唱是常有的事。


收工之后,偶尔会来一场篮球比赛。


除了卫生五七干校,通山还有一所规格更高的“县五七干校”,位于闯王镇界牌李家,与县委党校联办。


五·七干校的邮票-插队锻炼


五·七干校的邮票-认真读书


五·七干校的邮票-生产劳动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此类干校方陆续宣告正式撤销。“五七干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 1976年5月7日,在毛泽东发表“五·七”指示10周年之际,邮电部发行了这套纪念“五·七”干校邮票。


夏 勋 南,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任职于县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曾担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