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夜读】第241期丨震宇朗读《人与书之间 》

点击音频收听

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

一个人读书读到这样的“痴”“狂”,书便没有白读。他研究尼采,并因此名声更震,可以算作读书读到“痴”的程度,而因研究尼采备受关注的他“痴”进去但是能够跳出来,不受其影响反而能自信的说一句:“我对他的影响更大”——也许他有被问烦了伤了自尊而产生愤怒情绪然后由此“狂”喊的嫌疑,但是人家毕竟研究尼采研究出东西了并将尼采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就是他说这句话的底气,他的确有狂的资本!像自己这样的小小读书人家也就只能受某本书的作者的影响或者忘掉某本书的内容和作者的名字,如此而已!其实,自己也可以选择一个知名人物然后坐下来潜心研究然后一举成名,不过,好像自己暂时没那个本事——用“暂时”这个词而不用绝对化的“永远”是想给自己的未来留些希望,不想在年轻的时候就断言自己一定不行,能不能成名成家虽然不是自己说了算,但是一旦自己否定自己的话就一定不能成名成家了——所以一定要给自己的后半生留下希望!





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个人命运。回想起来,书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此类戏剧性效果,它们的作用是日积月累的。我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说,有一些书,它们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灵历程中留下了痕迹。

对于我而言,大部分书是在不同的方面引起我的共鸣的——至于有没有留下痕迹对于我这个健忘并且不善深钻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但是有一本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变了我的个人命运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高中的时候读的一本书,自己有跟孙少平类似的经历,但是他最后的命运是自己不希望的,所以当时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见识的时候看了这本书就下定决心,要像孙少平一样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要像田小霞一样披着外套很帅气的把手插在兜里对着他人的文字指手画脚,但是我不要看完外面的世界之后再回到闭塞的“生活”中,不要妥协,而是要固执的追求自己原本想要的一种生活!!!有了这本书,有了这个念头,高中时代就更加坚定自己的大学梦,而且立志要考一个好大学——所以当班里没有人敢报北师大而通通以首师大做为第一志愿的时候,自己毅然选择了北师大,并最终微笑着走进了这所百年老校的大门(虽然是自己毕业的那年才是北师的百年华诞,但勉强算是百年老校吧,呵呵)。没有这本书,我想就没那么高的雄心壮志,那么也就没有了现在的我!所以,与周国平不同的是,书在我的生活中是有戏剧性的效果的——希望有类似的戏剧性效果的书再多一些,那么,相信我会更......

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它们使我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转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

如果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哲学而仍未被哲学败坏,则应当感谢文学。

读书可以不读正书,做学问可以不务正业,因为可以歪打正着。做人呢?

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在这路途上,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倘若临终时刻到来,我相信使我含恨难舍的不仅有亲朋好友,还一定有若干册知己好书。但尽管如此,我仍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朗读者:

李震宇,现供职于通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