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资深医疗史专家推荐硬核书单

暴发于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财富造成的巨大损失,已经可以与有史以来人类遭遇的任何一次重大灾难相提并论。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确诊新冠肺炎2475723例,死亡169151例,中国以外超过239万例。

但是,当我们回顾人类历史,危机往往也是文明迈进的契机。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新冠疫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借以观察和反思在面临重大灾难考验之下,人类行为和观念的变化,染病者与健康者的关系,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变局,乃至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重新调适。

这些都需要我们沉静下来,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完成。

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中国慈善家》杂志特邀资深医疗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士永,围绕疾病、医疗与社会的话题,精心推荐了10本可读性高,但不流于哗众取宠的作品,辅之以精炼的导读文字,以期在全球化与大历史的视野之下,重新审视人类与疾病、医疗、社会的复杂关系。

书名:《医学,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从宗教、都市传染病到战地手术,探索人类社会的医病演变史》

作者:马克‧杰克森

译者:王惟芬

出版:〔台北〕脸谱文化

出版时间:2016年

【导读】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医学史科普读物,把特定医学知识与技术发展重置于其发展的时空背景当中,有助于读者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科学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本书从个案出发,穿插不少医学发展的趣闻及重大事件,整体读来既不失轻松也兼顾科普应有的深度。

书名:《病者生存》

作者:【美】沙伦·莫勒姆 / 乔纳森·普林斯

出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

【导读】作者从人类演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疾病、遗传与人类繁衍之关系,挑战一般人认为疾病与人类生存势不两立的成见。关于遗传疾病和免疫特征,作者提醒读者不需要从谁是“赢家”的角度去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人类之所以能持续进化,正是因为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上风。面对瘟疫,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书名:《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作者:〔美〕理查德德·普雷斯顿

译者:姚向辉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导读】作者以报告文学手法切入非洲埃博拉疫情叙事,这样的写作手法赋予每个故事人物鲜活的性格与面貌。

如此的铺陈让读者感受到,遥远彼邦的传染病也可能有朝一日兵临城下。因此,国际合作防疫、抗疫,不仅是助人的慈善,也是自助的手段。

书名:《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作者:〔美〕帕慕克

译者:钟扬 / 赵佳媛 / 刘念

出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

【导读】当新冠肺炎不断被专家认为有类似流感趋势化之际,多一份对1918年流感的知识,就能更多一份对于专家此等推论的理解。

除了再现历史场景外,作者也交代了现代医学与近代社会、集体大众心态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复杂且纠结的关系即便今日仍处处可见。另外,在涉及流感快速传播与大众言论扩散的描述上,现在看来更颇有“差相仿佛”的意味。

书名:《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

作者:马克·霍尼斯鲍姆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年

【导读】作者采用传记报道的方式叙述近一百年来的重大疫情,辅以科学史及医学社会学的分析观点,让这本书读来首尾论述完整但个别案例又自成格局。

比较特别的是,作者在讨论瘟疫阴影为何在医学科学快速进步下仍挥之不去时,加上了对于生态与环境主义的思维,并对过度自负的科学主义态度有所微词。

重要的是,作者认为:自然是人类永远的生物恐怖源头,但我们只能与之共存而非完全征服。面对新冠疫情是否持续或流感化,这种想法颇有深思的空间。

书名:The Psychology of Pandemics:Preparing for the Next Global Outbreak of Infectious Disease(大传染中的心理战:为下一场全球性传染病的暴发做好准备)

作者:Steven Taylor

出版:Cambridge Scholars

出版时间:2019年

【导读】作者开宗明义指出瘟疫不会从人类历史上消失,只是不知道是何种或哪儿来的病原体。因此,以为医学科学进步就能消灭瘟疫威胁,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既然如此,我们该换个方向,正视并理解造成社会恐慌与大众疏离的心理状态。

面对瘟疫而生的恐慌与愤怒,是人性心理正常的反应,却不代表就应该把病人污名化、关系疏离化视为合理。如何理解并面对大疫下的社会集体心理状态,作者提出的许多观察角度,值得我们借以检视当下的情况。

书名:Betrayal of trust: the collapse ofglobal public health(失信: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之瘫痪)

作者:Laurie Garrett.

出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2003年

【导读】本书在中国通常译为《失信: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之瘫痪》,作者是美国著名女记者劳里·加勒特。2017年,她的《逼近的瘟疫》由三联书店出版中文版。

作者在书中检讨了全球间抗疫架构的失败,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为何失能。加勒特质疑各国政府的本位主义可能削弱了实践全球健康的理想,也背弃了世界人民对世卫组织的期待。面对世卫组织在全球防疫中功能与定位的质疑,这本2003年问世的作品依然深具启发。

书名:A history of global health:interventions into the lives of other peoples(全球卫生史:对他人生命的干预)

作者:Randall M. Packard

出版:Johns HopkinsUniversity

出版时间:2016年

【导读】本书作者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系资深教授兼前系主任,长年钻研第三世界国家的公共卫生议题。本书的核心问题是,为何经历近一世纪的努力,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投资,第三世界的公共卫生却进步迟缓?

书中涉及到的国际政治纠葛、医疗市场经济对公卫预防的干扰,乃至于强权政治视国际信任为无物等诸多因素,都是我们反思当前重整世卫组织功能时应当正视的课题。

书名:《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

作者:〔美〕凯尔·哈珀

出版: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年

【导读】罗马帝国崩溃的原因始终使西方史家难以忘怀,作者结合了前沿的基因科学、气候研究、疾病研究的技术,将罗马的覆灭置于一个人与自然的互动出现系统性危机的宏大场景之中。

随着人类从掠夺自然到小范围修补环境风险逐渐失去效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与瘟疫终究造成了罗马社会机制的全面瓦解。书中讨论到的系统性崩溃,也发生在新冠肺炎侵扰下的欧美等城市的医疗与防疫系统里。

书名:《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

作者:余新忠

出版:中国书店

出版时间:2004年

【导读】作者余新忠认为“瘟疫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这句话完全反映了近年来医疗社会史的主要走向,也暗示了医疗史帮助社会大众理解面对瘟疫的价值所在。

从历史上具体发生的瘟疫当中,作者论述了我国古代自明清以来到民国期间,重大疫情的发生、发展与当时的反应和社会影响。当时社会大众对于瘟疫的反应,对照今日仍有高度的相似性,值得在疫情气氛未歇之际,作为古今对照、反思当下的基础。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作者:刘士永(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曾任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宾州大学护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教授。研究领域为当代医学与医疗史、二十世纪公共卫生及国际卫生史,以及东亚环境史等)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