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个偏僻山湾的贫困山区小村,在2016年竟获得国家认定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美丽宜居村”。而带来这历史巨变领头人就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30多年始矢志不移带领村民脱贫圆梦的朱必海。
四面环山几道弯,茂林修竹笑人懒,山路崎岖人难走,吃薯盼肉囗舌馋,这四句山歌,道出了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一贫如洗的往年。
西坑村位于幕埠山中部的四面山脚,三个自然湾3个村民小组,268户1110口人。该村可耕地仅有406亩,但拥有山林面积近2万亩,其中楠竹面积达1.1万亩。以前由于没有公路,全体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资料和当地竹木运售全靠肩担背驮,近似原始式的生产与生活负担象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村民心上!人人都盼着有能人带领大伙实现心愿的飞翔!
1984年,时任村长的26岁朱必海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就在心中锁定目标:让村民拓宽富路,让山村旧貌换新!
“要富裕,先修路!”在朱必海任支书的第二年的党支部和村委会上,他明确提出这个在村民心中积压几十年的囗号!上世纪八十年代修路,谈何容易?没有资金,朱必海组织村民上山砍竹伐木换回来雷管炸药,计划10公里路中花岗岩石段占70%,在他领头下,采取蚂蚁搬山的方法,前后用五年终于圆了全村人的出行梦,看到农用车辆在公路上飞奔的情景,众村民都伸出栂指把村支书夸!可没有几个人知道,为了修路,朱必海有三个年没与家人吃年夜饭。
路修好了,朱必海就思考如何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为村民创收。1996年,他组织村组干部外出考察后,果断信贷30多万元建成小纸厂,有70多户村民参与办厂,100多男女村民当上造纸技术工人。村集体经济有了固定的来源,亦工亦农的庄户人有了固定的收入。村民们看到富裕生活的美丽前景,更加紧密团结在村党支部周围,凝心聚力大干!
2000年,朱必海早就牵头对建设新农村作出了整体规划。原先该村有76户357人居住在海拨500米以上的四面山腰四个自然湾里,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朱必海费尽心机在几年中逐步将不宜人居住的四个村民组进行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到2009年,彻底解决了这些村民出行、生产生活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西坑村原属高台生产大队,1981年分立后村民孩子们仍到高台村小学就读,极不方便,时有学生失学和辍学。朱必海看在眼急在心,他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提出兴办村小学的计划被认定。1992年,该村征地10亩,总投资50多万元新建一所集教学区、师生宿舍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为一体的寄宿学校,解决了村民子女上学难。在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心和帮助下,新建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被县政府评为“普九”示范小学和“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村民和孩子们树立了自信心和荣誉感,党支书朱必海为民众办实事的故事也成为全村人茶余饭后的美谈。
30年弹指一挥!风华正茂抱负在胸的年轻党支书朱必海现已近六十,但他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已干了34个年头,这位拥有很多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支部称号的领头雁才是西坑村民心里的明灯!一组组数据令人眼热:西坑村自2007年到2013年间,新农村建设实现飞跃,修整永固性河堤2000米,村庄绿化10000多平方米。形成村民搬迁房与新建房一体规划,村庄绿化与生态环保为一体的人居格局。到2009年,该村组公路硬化10公里,全村居民家家用上清洁自来水,广电网络实现全村80%覆盖,本着“应保尽保,优先就业”的原则,五保老人安享晚年。村里相继建成“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医疗室”、“图书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便民购物超市等功能一体化社区,跃进全市先进村行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从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美丽和谐、平安幸福着手。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3元,村民走上了小康路,一步一个脚印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为所在地的“双文明”建设提供经济支撑。“我个人只做了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一句话,干部只要心中有村民就能为党增辉!”
到现在,该村仅用三年时间就修通了20公里乡村和产业园区公路,投入400万元的楠竹加工工业园年创产值逾千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被国家和省市县表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卫生、生态、绿化村等荣誉,现在他又在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好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规划好自己山区的生态旅游业,让全国民众和海外友人前来观光游览山区竹海的风景,让西坑村的经济发展如虎添翼,施惠于民,更好地带领全村人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努力实现自己在党旗下举拳宣誓的入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