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汇】妇产科阮杨:特殊的3个夜班





特殊的3个夜班

作者:阮杨

1月29日正在值夜班的我,碰到同事在科室,收拾衣服和洗漱用品,要到康泰医院护理新冠肺炎患者,看着她拎着袋子离开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第二天我给护士长微信留言主动请缨。2月8日早上,接到护士长的通知“马上到发热门诊报到!”。主动上一线并不是因为没牵挂、“胆子肥”,而是选择了护士这份职业,就应该有这份担当。

第一个夜班

带着大家的挂念,半小时后我到发热门诊报到,熟悉工作流程,迅速进入角色。当晚就值上了第一个夜班,我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的准备,但第一个夜班还是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发热门诊就诊区域比较小,为了尽量让患者分散候诊,保证空气流通,我们的工作区域在室外的雨棚。我不停的在发热门诊和CT室往返,直到凌晨两点左右才缓下来。凌晨三点多,大风刮得雨棚都在晃动,气温-1℃,虽然有两个“鸟笼”取暖,但为了避免防护服遇热变形,保证防护服完好,我只能不停的在雨棚里走动驱寒。因知道防护用品珍贵,从接到通知起一口水也没敢喝,近9个小时连续不停工作,登记,引导就诊,带病人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一晚上这样的循环不下30次。体能到了极限……脱下防护服的瞬间,我们医护人员的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第二个夜班

发热患者筛查除了血液常规还有胸部CT,2月16日18:00,一位母亲背着一个8岁的脑瘫儿来发热门诊就诊,医生开了常规检查,因为情况特殊我陪同做了相关检查,到CT室做胸部CT时,因CT机运行时的噪音,扫描床升降移动都让孩子惊慌失措,孩子在扫描床边挣扎许久,不肯配合我们检查。只好把她们带回发热门诊,两小时后,男孩睡熟了,我跟CT室医生沟通好,让她们提前检查,但刚把孩子放在扫描床上,孩子就惊醒了,无奈,我只好将她们再次带回发热门诊休息。如此反复多次,到了凌晨三点左右,其他来就诊的患者都已经结束了诊疗。寒冷的长廊只剩我和这对母子,我和孩子母亲沟通,把孩子放到扫描床上不着急松手,等孩子适应了、熟睡了再松开手,拉着他的手陪检。孩子再次熟睡了。我到CT室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后带她们到CT室检查,医生、孩子母亲和我都没有出声,用手势沟通。孩子母亲把孩子轻轻放到检查床上,依照商量好的安抚着男孩,等到男孩完全平静熟睡后开始检查,三分钟后,终于成功了,对于正常的8岁儿童来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检查,但这次我们花了11个小时才完成,结果显示肺部无异常。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孩子母亲连声说“谢谢”后回家了,送走了她们,这时雪也停了。疫情的侵袭,让城市按下了暂停键,这个忙碌的夜晚,一声“谢谢”驱散了这个雪夜的疲劳。

第三个夜班

2月21日21:40,在去医院接班的路上,四岁的女儿突然给我发来视频,一顿哭泣,问什么都不回答,我给女儿描述病毒的可怕,解释不能回家的原因,但她不由我解释、安慰,只是不停的哭,不停的喊妈妈。直到我到了更衣室要准备更换防护服,我告诉女儿“妈妈现在必须要上班了,等我工作结束了就回家见你”,我狠下心,挂断了视频。我从2月8日离开家,孩子父亲从大年初四开始(崇阳县)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一直没有回过家,女儿放在奶奶家照顾,从她出生到现在,从没和我们同时分开这么久,虽然我们和女儿都有保持视频联系,但那一刻真的很想回家抱抱她,哄哄她,握着她的小手,看着她酣然入梦,但疫情就是命令,我不能当“逃兵”。我放下手机进入工作区,我努力忍住眼泪,控制情绪,专心投入工作中。第二天下夜班,我才看到女儿昨晚发来的语音“妈妈,你好好工作吧,我睡觉了,等你回家”,我立刻给婆婆发视频,婆婆说女儿一大早就搬好了小板凳在家门口坐着等我回家,比起昨夜女儿的“爆发”,看到她的平静和小心翼翼更让我心疼。女儿却在视频里安慰我“妈妈你好好工作吧,我不哭了,就是你得早点回来,不然我会太想你,我等你回来”,她的安慰让我安心。

我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医护人员,换下工作服,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我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践行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徐微   编审: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