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周桑梓
跨进洪港镇西坑村何家老屋大门‚但见一块高约两米‚宽余一米二的青石碑斜靠在堂屋前重的石墙上‚赫然眼前。
石碑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制,距今126年,然保存完好。石碑周雕琢鸟兽图案,碑文正楷镌刻‚全文约700来字,竖行而撰,清晰易辨。文章主要记载一位称着何登明的乡贤生平简历与扶贫济困的慈善事迹,细读碑文‚让人肃然起敬, 更意想不到在这偏僻的大山里有如此图文并茂的巨制石碑。
步入上重右厢房,又见一块收藏于室內的古匾,平放于破旧的案台上。据何家一位年轻人介绍:该匾由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红卫兵砸坏, 一直未予修复, 且疏于保管, 所以破烂不堪‚所幸这块由兴国州事与沔阳正堂二位州官赠与何登明的木匾, 其间“義周桑梓”四个大字依稀可辨。说完‚指着下重石匾说:“而那块石匾因被村里人偷偷埋在地下,才得以完好保存下来。”何家老屋虽经近年修缮,但修旧如旧,雕梁画栋,斗棚巻拱,飞檐翅角‚青砖灰瓦, 滚龙墙体, 无处不显示着当年这户“积善人家”的殷实与豪华。
身居大山中的何登明何许人也?沔阳与兴国二位州官为何联袂既为其立碑又题赠牌匾?笔者一行怀着极大兴趣既让村民拿来何氏宗谱,又返回碑前细读碑文, 方才明了何登明身世与那一碑一匾的来龙去脉。
何登明‚生于咸丰元年(1851),祖籍阳新县永福里何家湾(今黄沙铺镇毛杨村何家)‚其曾祖于清道光年间迁居上迁里西坑黎洞。何登明天资聪颖‚且记忆惊人‚读书过目不忘,见事历久犹新,学艺即融即会,贯通于心。
何登明的父亲是位既谙巫术又善中医的郎中‚为人敦厚豁达,为乡邻祛疾除病,求神驱妖,往往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成为山里人心中的神医。
然而‚当何登明在父毌的呵护下长到五岁时‚一个风雨交加的午后‚毌亲突发急病,不省人事,父亲行医在外不通音讯。不谙世事的何登明使劲摇着病榻上的母亲‚不管亲人怎么苦苦祈祷、喂药施丸‚母亲的眼睛再也没有睁开‚含恨撒手人间。从此‚慈祥的父亲既当父又当娘‚无论是在家料理家事,研学巫术医道,抑或外出行医,都带着这个幼年失母的苦孩子‚不时向他传授一些巫术医学常识。巫术医术两行,在封建落后的清晚期倍受人们恭敬‚村民每遇疑难杂症‚都请其祷告和医疗。何父为迎合百姓迷信神鬼心理,每次医疗前都会求神拜佛‚时扬佛尘时摇旌幡,喃喃咒语,黙诵经文一番后,便开始把脉问诊‚调配中草药,再拿出几副中药‚令患者将茶叶煎服‚往往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年少聪明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中, 逐渐学习掌握了许多民间治疗秘方偏方。
真是福无双至‚福不单行。同治二年(1863),也就是何登明12岁的这年冬天‚积劳成疾的父亲‚久治无果,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撒手人寰‚他彻底成了无人照料的孤儿‚日子难以为继‚被父亲生前的道友收入道院从事杂役,偷学了些许巫术道法。两年后,何登明因难耐道院清规戒律‚无奈地开启了他居无定所的飘泊日子, 或为人家放牛牧羊, 或为人家踏碓推磨, 受尽折磨。一天,何登明在路上遇到一位衣著华丽的少妇, 突然心绞痛,倒在地上,痛不欲生。他顿生怜悯之情,想起了父亲生前教他的一个秘方‚便于山野间釆来几味草药, 揉岀药汁让少妇喝下,没想到一碗茶工夫病痛顿除。少妇当即从包裹中取岀几锭银两酬谢。此事使何登眀得到心智开窍,撇下流浪行乞的日子,以行医之名浪迹城乡。由于他自幼受父亲悉心传教‚加上聪明勤奋‚积累和丰富了施术行医经验‚加之为人厚道‚广结善缘‚不管走到哪里,都深受当地村民的欢迎。
时光荏荏‚岁月如梭。一晃十来年过去‚何登明已成长为一个医术娴熟的青年郎中。光绪十年(1884年)‚何登明沿途行医到沔阳州(即今仙桃市)‚从城门上看到一张悬赏布告‚大意是是州官突发眼疾‚双目失眠数月, 既不能理政,也无法阅文批示, 痛苦不堪,遍求江汉各地名医治疗,均无效果,若有良医治好‚重赏白银5千两。艺高胆大的何登明揭下榜文,赶到州府衙内相救。他对知州一番望闻问切后‚开出一秘方良药‚让州官和茶服下。说来也怪‚州官没过半天‚就睁开了双眼‚重现炯炯目光‚让州府內外无不称快。欣喜之余,州官问清登明出身来由与生活现状后‚除了兑现赏金外, 私家又赐何登明一包金银钿软‚足可供他置产买地‚复兴家业。同时修书一封昔日同窗的兴国州正堂‚嘱其帮助何登明在家乡兴建家园‚安家立业。何登明经过周密考察‚在上迁里一带购置百石田地‚山林百顷,复而力耕农田,不分白天黑夜地带领长工短工耕种山野,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大地主。
家庭日益富足‚但何登明慈善的本性始终没变。他为乡邻行医看病不但从来不收钱‚每年还会大力捐粮赈灾‚扶贫助困‚这家没粮了, 他送上一担;那家没有了,他送上一壶;青黄不接时‚他开仓放粮‚无偿接济春荒中的贫困人家;乡邻遭受天灾人祸‚他不惜家资,伸岀救助援手;为永续救助上迁里一带贫困学子、残疾人、孤寡老人‚他在里正(相当今乡长)协助下‚立下章程‚固定用自已百石田产的租息注册赈济贫困人家。何登明的太义善举‚广被民众赞颂‚也深深感动了当地乡贤官员。
光绪二十年(1894)‚兴国州正堂行经上迁里时‚听说何登明的故事后‚倍受感动‚特地将其义举告之沔阳知州,二人联袂合赠“义周桑梓”牌匾一块, 以褒其德, 以颂其行‚又令阳新县举人成可贞、生员王伦、监生王华山等地方乡贤、乡儒将何登明生平简历、慈善义举、赈济方法撰写成文, 镌刻于石碑‚立于村头‚以扬何登明的太义美德。
何登明年少赤贫无依‚托业缁流‚饱经风霜。但终因他乐善好施,以赤子之心扶贫济困‚以慈善之举善待乡邻, 蠃得流传青史的美名。他的故事时过百年‚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作者简介
全京兆 阮姝系通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