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高坑飞歌


“ 妹子来俺家

门前捉鱼钓龙虾

荷塘莲花香

稻田酿美酒

山中花常开

鸟儿自由自在

绿水青山情意长

听我把高坑夸一夸

……”


出通山县城,沿核电路往东走,约四公里后是高坑村,路边有个门楼,上书:美丽乡村高坑。当地人喜爱山歌,比如这首,歌词喜气,与之前有点戾气就大不一样。

门楼的前后,贯穿了1149亩良田,十分壮阔,平铺在两边低低的山脉之中,从高处看梯田像一块块银两一同装进巨大的皮囊之中,正中间,流淌着一条宽宽的人工河,清澈的河水来自北面的山下,从长林山水库流出,贯穿了整个14个村民小组,田靠这条河,河养一村人,河没有特定的名字,村民干脆叫高坑河,高坑的2061个村民人口就分居在这片田野的东西两侧山脚下,一直以来,高坑人珍视土地如生命,这是祖祖辈辈留给儿孙的最好传承,建设也好,做房也罢,历代人自觉靠山而建,从不占良田一分,这在通山境内难得一见。

高坑人从来不缺吃的,也不缺烧的,有田有山有水。就是穷,说穷,是有标准的,也只是少部分人穷。村离城近,一般的年壮汉子农闲时可进城可卖点苦力,年轻的妇女常摘果蔬进城叫卖,他们早出晚归,大都日子过得去,按国家之前统计,穷也穷得自个明白,扶贫政策到来时曾存有101户贫困户,对于501村户来说,也仅占五分之一。究竟,村子的穷根出在哪里? 过去,高坑河每逢大雨必洪涝,河水排泄不畅,就会淹没良田,干旱时田里就缺水,造成当年秋收无望,2017年县财政局驻村时,修复了河堤,还修了公路,彻底解决了水不通、路不通、户不通的历史,而且,村庄人用长远的眼光修了一条在全县最宽的村级公路,并安上了路灯,夜晚,华灯初上时像一条玉带镶嵌在村中,实仍一条康庄大道也。

村庄敞亮了起来,村民肚皮厚实了,但仍然摆脱不了穷帽子,在这个民风忠厚淳朴人们勤耕劳作的高坑村,基础差底子薄。在财政局的帮助下,再穷不能穷教育,先后修建了小学,继而打起山林地的主意,种上了磨菇、铺上光伏发电,养鸡养羊养牛,又打起水田主意,养鱼养虾养荷塘,等等,县财政局蹲村七年,好事一大摞,群众也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虽然,2015年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但仍然有十几户挣扎在贫困线上下。2017年,县教育局拿过接力棒后,正值国家扶贫的攻坚阶段,在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政策引领下,日夜奋战,驻扎在村里进村入户,摸清了家家户户的基本情况,巧用国家扶贫相关政策的杠杆作用,对低保户、贫困户进行认真的排查核实,并对扶贫对象的穷根子来一一对症下药,派出扶贫专员实行了责任包户到人,不脱贫决不收兵,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人人脱贫的目标。


教育人扶贫必先扶教育,脱贫不返贫。面对本村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的现实状况,在确保高坑无一辍学的情况下,低保户吴忠尧的两个女儿吴梦思、吴义思先后考取了大学,吴梦思还考取了华科硕士研究生,在县教育局帮助下,学业无忧,不因学而致贫,为其家庭树立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贫困户吴义任在外打工,其妻在家带两对双胞胎孩子,照顾病弱的父母,生活十分困难,村委会一班人轮流送去奶粉及生活用品,县教育局全免了其孩子上幼儿园的学费,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做到不因孩子多而致贫,一家有困众家帮。同时,对4家因居住在偏远地带而受不利条件限制的困难户,采取了异地搬迁的办法,对方细梅等四户危房进行拆屋重建,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村民有饭吃、有房住、有书读,2017年在全县率先实现了全村无一贫困户,抛掉了穷帽子。


高坑人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祖辈们都不敢想的事情。过去,不甘于贫穷的高坑人就去县城或更远的地方打拼,那时的高坑有“三多”之说,进城务工多,村里妇女多、叹气的老人多,那年,修高速,挖断了管道,水库装满了黄泥水,村民吃水都成了问题,大多村民更是不想在村里呆下去,一座村庄几近空村。

安得梧桐树,不愁凤凰来。有了安居才有乐业,而今,摆脱贫困的高坑人,终于尝到了如今新时代东风浩荡下的甜头,目睹了中国新农村发生了你追我赶的大好形势,看见了村里几年来的前后大变样。在外的人回来了,拆了老房子盖上了漂亮的楼房,安居就安心,将田地改为种养殖庄园,将荒山坡改为果园或是蔬菜基地。有一位在外教书的谭品腾先生,在高坑投巨资建立了菜根谭学院,办起了远近闻名的国学与少年夏令营班,“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外奔波的高坑人认清了村里的发展势头,纷纷掉头转向高坑向富裕要生活,向发展要效益。瞬间,百亩蔬菜基地、千亩果园、350亩龙虾基地、垂钓基地,休闲农庄等等项目落地生辉,通过利用土地流转办企业的合作方式,带动了贫困户就地就业的新景象。

走进高坑,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片田园风光的气息,看,这里交通便利,山青水秀、树木葱郁,山溪潺潺,稻田翻涌,瓜果飘香,俨然是一幅自然的乡村秀美生态景观画卷,令人驻足惊叹。

“但这些还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理想!”高坑村村长徐仁旺却这样说。

大雁南飞全靠领头雁,一个村庄的腾飞全靠领头人,徐仁旺在县城里经营一家数一数二的装修公司,是一位创业成功的大老板。早些年前,看到村庄吃水全靠一口井,农民有了种田不如进城打工意识,人们纷纷往外走,村庄的没落,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他多方奔走相告下,筹措多方资金为村民修复了水库,整治河渠,将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受到了村民衷心拥护为村长,在商场上脱不开身的情况下,他欣然接受村民的信任和期盼当了村长。他置个人利益而不顾,为什么要回到穷山村带领父老乡亲摆脱贫困,一时间,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原来他是报地有恩。他说:“他在县城打工时候,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高压电烧至全身70%的重伤,在无力医治而感到生命绝望的时候,全村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将我从死神手里抢救了回来,如今,我的日子好了,不能忘记我的父老乡亲还过着苦日子”。现在,全村人已经摆脱了贫困,他也完成了历史的使命任务,他并没有就此放手,他感受到摆脱贫困后的高坑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就过上了好日子,真正的好日子,应该带领村民们一路高歌,跟上时代节奏,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高速运转链条,怎样做?才能让乡亲们过上更幸福的精彩生活。他常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两年来,他为了摸索出村民们闯开一条大道,他自费腰包,多次深入享誉全国的许多富裕村庄,通过实地考察借鉴学习,充分考虑高坑的实际情况,自绘了一幅酝酿已久的切实可行的建设秀美乡村的宏伟蓝图,得到了领导和村民们的认可,他做的一件大事,一定要将高坑发展成为该县域秀美乡村游首选景区。

理想,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的高坑,建设秀美村庄生态旅游更是谈何容易,何况许多乡村也在做这方面同样的打算和努力。然而,徐仁旺却心里有数,志在必胜,随着高坑乡村的工农业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前来村里生态观光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认为,宽敞的村庄公路直通到长林山水库达十余公里,沿途是村庄、田野、果林、垂钓、青山、溪流、奇石等等,可谓为一路好风光,是自行车、长跑运动的天然旅游宝地,将清澈的高坑河流改造成长堤漫步,一路可欣赏两岸的田野风光及青山绿水,这里的果蔬基地就是自由采摘园,这里的稻场就是烧烤或篝火晚会的最佳场所,这里有许多空置的房子都可改成乡村民宿,等等,现存的这些条件,可以打造成具有浪漫风情的秀美村庄旅游胜地,再对接上隐水洞、富水湖、九宫山景区,形成山水游再到乡村游的新格局,利用乡村靠近县城的优势,不断吸引城里人和海内外游客来这里休闲观光,就会带动乡村田园秀美风光的旅游的村民收入。徐仁旺始终认为,高坑村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江南自然风光和地理独特的地利条件,加上农村政策利好和村民返乡创业高潮的到来,天时地利人和正逢时,今后,我们只需做一件大事,那就是大力宣传和招商引资,相信有那么一天,一定有金凤凰落巢于高坑,各项目定会落地生根,只要我们做到乡村软件配套服务的有声有色,并全力挖掘和推进地方乡村民风民俗文化研究与建设,秀美乡村生态游就一定会红红火火起来。

徐仁旺说:“下一步,我们高坑人就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只要秀美乡村生态游成功了,我的父老乡亲才真正地富了起来”。

摆脱贫困的高坑,再谱新曲。一人唱起众声和,听,高坑人,正在欢快地演奏大自然的乐章,风沙沙,水潺潺,鸟呦呦,书朗朗,是那么的美妙动听,那么的神清气爽。


作者简介: 张长征,系县作协副主席、市作协会员、自由撰稿人,其创作小说、散文等作品见诸省内外各大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