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通山】百集历史图文第100集:永远的乡愁


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特别呈现



通山县融媒体中心云上通山推出的百集图文《图说通山》,涉及历史、民生、文化、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由通山籍中国摄影界的知名教授、著名摄影家夏勋南摄制,今日推出最后一集《永远的乡愁》。

永远的乡愁

有些东西,拥有时不觉得珍贵,一旦失去,牵肠挂肚,割舍不下。

这些影像是恋乡情结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我南下深圳,又在福建飘零了些日子,灯红酒绿中总闪现鄂南山水,海风中仿佛夹杂着家乡气息。

世纪未那年,我逃离熙熙攘攘的都市,穿行于家乡的山山水水,只为寻找童年的梦,用心感受久远的历史,重温乡间生活的温馨。

我投入大山的怀抱。山坳上,小溪旁,松影竹海云生处,三两户人家,五七间屋舍,筑土为墙,上盖青瓦、石板、树皮、竹片等。“犬吠鸡鸣人不见,茂林茅屋两三间“,自有一番清新自然的韵味。

较大村庄,坐落在平畈大河边。粉墙青瓦,飞檐斗拱,庄严气派,古民居追求“美仑美奂”,讲究线的灵动与面的分割。村人淳朴敦厚,聚族同居于一片院落相通、群屋一体的老宅,在浓浓乡情和温馨家园的氛围中,和睦相处,繁衍生息。滚龙垛的屋檐下,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村中池塘,寓有“聚宝盆”之意,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盛夏时节,莲花绽放,塘中鱼虾在艳阳逆照下,鳞光扑闪扑闪,杂以浣衣女清脆的笑声,令人心旌摇荡。

村头高耸的古柏,数里外远远望见。据说能固一方元气,挡住风水流逝。我看倒像忠厚长者伫立村头,召唤远方游子投入自家怀抱。

风起了。晚风中传来村人的歌唱:

三月园中倒插花(哪哈呀)倒插花(哪哈呀),

后园(哪)竹子(哪依哟依哟)正发芽(呀依子呀依哟)。

姑嫂二人去扳笋(哪哈依)去扳笋(哪哈依),

随手(哪)摘朵(哪依哟依哟)山茶花(呀依子呀依哟)……

在村落中穿行,最难忘幽深小巷。一条条纵横交错、深嵌在高高山墙和飞檐下的小巷,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掩映着一股苍凉之气。阴冷、沉寂的小巷少有阳光直射,但每天午后一掠而过的拂照还是给它带来短暂的温暖与生动。

小巷靠近地面的墙壁泛着暗绿,斑驳的苔藓自砖缝中冒出,悄无声息地蔓延;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湿漉漉的,有点霉味,有点诗意。小巷把村落联结为一体,流淌着关怀友爱之情。虽有许多话说,却故意沉默,每天除背着书包的村童蹦蹦跳跳走过,整日空寂无声。间或,走来个挑货担的小贩,一声拖长腔调的吆喝声在小巷荡漾许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住在小巷内的村人温和恭谦,始终保持平顺的心气,少有城里人的火爆和烦躁。这种安之若素的恬淡和超然,决非硬撑的自尊,而是小巷深沉文化濡染的结果,只有这样的生存环境,才能造就如此群落。我钟情小巷,更欣羡居住其间的村人。

承载历史的乡间老宅,值得细细品味。远古图腾的流风余韵、渔耕樵读的人文理想,以及门框上依稀可辨的红太阳、向日葵之类文革图案,使你体味到历史的久远、岁月的沧桑,你的内心会因这久远和沧桑涌起淡淡的惆怅和感慨。

高高的山墙、耸峙的门楼、巧构精雕的装饰,以及门前的栓马石、旗杆墩,默默渲染着“繁盛”和“显望”:“让国高风”“贤声流徽”“太岳风高”“竹林第”等匾额,讲述着村人祖辈的显赫功名;至于老宅大门的精美石雕,檐下门顶间那根看梁,更是鄂南工匠精心雕刻的一出出人生的戏。

建筑是历史的镜子。即使人去楼空,已成废圯,也能从中窥见历史的印迹,折射出村人的心灵历史。

踏入老宅,转过屏风,便是堂屋。它通常以中轴对称布置,形成多进厅堂和院落,稳定庄重,又可见旧时宗法、伦理和礼制的森严。

堂屋是老宅布局的中心,讲究装饰,梁柱门窗皆巧构细缕,堪称建筑艺术精华。梁柱间鱼化龙图案的木雕,既具支撑功能,又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缕空透雕的窗棂、隔扇,半隐半露,光影相映,既空灵又深沉,既相隔又相通,加上古色古香的家具、陈设和布景,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

堂屋是村人心中的圣地,祭祀、聚议、迎宾及诸般重大庆典皆在这里举行。它见证了村人出生、嫁娶、祝寿等一生大事,即使死后,也要在厅堂上方立一牌位,与堂屋共存。

身处堂屋,细细品味,如读一部中国文化大书。堂屋间雕刻题材广泛,寓意丰富,有岁寒三友、丹凤朝阳,也有源自古典文学名著的人物故事,福禄寿禧之类文字图案,含有祈福、瑞吉和道德教化之意,反映出时尚与宅主人的兴味与追求,这恐怕就是孟老夫子二千多年前所说的“居移气”。

堂屋庄重、雅致、中和,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其功用不仅在住,更是一部历史,一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浸润着人文精神的历史,它见证、展现和寄托着村人的悲欢和梦想。

与堂屋相邻的天井,幽暗空间的一小片光明,阳光自其中穿过,给阴冷、沉寂的宅院带来勃勃生机和融融暖意,凝滞的物品仿佛一下子生动起来。夏日,躺在凉爽的竹床上,仰望白云悠然飘过;隆冬,与亲人围炉把盏,看瑞雪缓缓落下。国人追求“天人合一”“天地人和”以及“天地万物淘泳乎我也”的境界,天井的营建是这种人生理想最完美的体现。

天井还兼有上观天象、下接雨水的实用功能。宅主人通常在天井置一大缸,使“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既能聚财,又能浇灌花木和用作防火水源,可谓一举多用。

天井终将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心底保留这方天地,以及那份闲适、宁静的心境。

这是一个游子的“精神家园”,远离故土而加倍放大了的思乡之情营造出似真似幻的影像。在我看来,用相机记录现实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难的是用光影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拍完这些影像,我去了北京,成为众多“北漂”的一员。乘车北上,眼前总浮现出一幕景象:一棵小树,一棵生长于故乡山丘上的小树,飘浮在绿油油的麦苗和黄灿灿的油菜花之上。


《图说通山》通过这百组珍贵影像和人文讲述,唤醒时代亲历者的集体记忆,直观细腻地展示近50年通山县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巨大变化,让人们能看到同辈的足迹,父辈的轮廓,祖先的影子……百集图文《图说通山》刊发一年多来得到了广大云友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反响强烈。在此,感谢广大云友的关注和点赞!云上通山今后将继续推出反映通山各领域的精彩图文,敬请关注!



夏 勋 南   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任职于县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曾担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



 图    文丨夏勋南

编    辑丨谭   茜

编    审丨唐   成

 监    制丨邓文义

总监制丨阮班新

出品人丨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