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通山县依法行政工作被评为全市第一,行政执法满意度电话测评获得全市第一……
法治水平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通山县委、县政府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创新方式方法,持续强力推进,依法行政、管理服务、营商环境、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A 依法履职勇担当
创建法治政府,政府依法履职是关键。通山县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持续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发展,强化依法监管效能。
2019年,通山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通山政发〔2019〕3号),从政策层面着力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严格落实涉企收费“一表制”,做到表外“零收费”,涉企收费按国家和省、市最低下限执行,更大力度降低用地成本,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优化土地供应结构,降低竞买保证金和调整工业用地出让价最低标准。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放宽市场准入、科技创新补助、小微企业基金、大学生创业补贴、融资贷款服务等具体工作意见和政策措施,更大力度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在民营企业法治化营商坏境中,该县严格规范执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严格规范办理涉企案件,强化四级审核,认真评估执法风险,准确把握执法力度,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助力做好企业生产经营衔接和稳定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做好企业法律顾问,2019年该县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26家,梳理涉及民营企业面临的各类纠纷72件,帮助企业化解矛盾纠纷31件。
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该县积极牵头做好全国社会信用示范城市创建和评估,2019年8月份该县获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城市。督促相关单位开展双公示工作,及时全面上报“双公示”数据,全年累计上报数据91000条。
为了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大力推行企业开办“511”工作模式。该县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人社、公安、银行等部门业务流程,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营业执照办理、发票申领、社保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5个工作环节“一窗办理”,1个工作日内办结。
B 厘清界限明权责
从2017年初开始,该县先行在2个乡镇、55个村开展村级权责清单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在全县所有村(社区)全面铺开,推行《村级权责清单30条》,强化对农村小微权力的监管,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权力运行、促进了惠民政策落实、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农村基层基础。
惠民政策落实更加公开透明。村权清单30条将贫困户认定、低保户评定等惠民政策的申请条件、办理程序、办结时限等,全部向群众公开,确保了各项惠民政策在通山阳光运行、精准落地。推行村权清单30条以来,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低保210名,删除不符合政策的贫困户435户,核实新增贫困户145户。
重大项目建设程序更加规范。村权清单30条规定,村级重大事项特别是村级工程建设必须走“五议五公开”和招投标程序,从制度上杜绝村干部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私相授受等违纪行为的发生。2018年全县实施扶贫、基础设施、美丽乡村等村级集体建设项目400余个,全部走招投标程序,没有一个是村干部私自发包的。
村级干部执纪问责更加严厉。通过强化村级小微权力监管,加大村干部违纪违规问题的追责问责力度,对反映村干部违纪问题及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线索一律不搞暂存,快查快办。2016年全县立案村干部109人,2017年118人,2018年126人,立案查处村干部数量逐年增长。但推进村级权责清单制度改革后新增的违纪问题明显减少,2018年查处的126名村干部中,因新增问题受查处的仅15人、占11.9%。
村级组织服务发展更加有力。村权清单30条的推行,让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有章可循,村级组织权责更加明晰,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服务意识、担当意识和实干意识。截止2018年底,全县累计减贫8.29万人,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24%,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近两年来,全县村级组织共动员2000余名乡贤带着10亿资金和先进技术回乡创业和就业,创办农业实体经济项目76个,加快了人才、资金、技术向乡村汇聚,繁荣了通山乡村经济。
C “一村一辅” 保平安
农村派出所警力少、警务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如何破解基层治安管控难题?该县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县各个行政村设立专职辅警,筑牢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
这天上午,在杨芳林乡高桥头村,因为一只鸡啄食了菜地里的菜苗,菜地主人郑婆婆和鸡主人陈婆婆正在发生争吵。该村辅警夏早锋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和村干部赶到现场,对两人进行劝说,平息双方情绪。从刚开始两人互不相让,到最后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夏早锋用了不到十分钟。
夏早锋今年36岁,2019年5月受村委会推荐,被聘为该村专职辅警。由于从小在该村长大,他对村里的情况非常熟悉,许多村民也都认识他,为有效解决村里各类事务提供了信任基础。他介绍,他目前主要工作是每天到村里巡逻,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处置,早、中、晚则到村小学门口值勤护学。
像夏早锋一样,杨芳林乡作为该县“一村一辅”试点乡,第一批在该乡九个行政村选聘了驻村辅警,协助公安部门做好治安防范、法制宣传、校园安全、服务群众、纠纷调解等各项工作,打通了农村警务“最后一公里”。
自2019年4月29日启动试点工作以来,杨芳林乡辖区发案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5%,报警量下降38.3%,社会治安治理等效果明显提升。为此,从2019年9月起,通山在全县推广“一村一辅”经验。
目前,通山县已为全县187个行政村各配备一名驻村辅警,实现了“一村一辅”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全县覆盖。并建立“七小警务”模式,要求驻村辅警吃在村里、住在村里、扎根在村里,全面收集治安管理的“小情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困难”,处理关系群众冷暖的“小事件”,调处易激化矛盾的“小纠纷”,平息群众不满意的“小信访”,排除危及群众安全的“小隐患”,压防影响群众生活的“小警情”。
D 多元调解化纷争
系统高效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通山县创新多元调解模式,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该县大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聚合县级层面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目前现有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办公场所分散、调解队伍薄弱、经费保障不足、品牌缺失等问题。通过建立县级调解中心,可以从调解区域上化分散为集中,从调解手段上变单一为多元,有利于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联动机制,将更多的矛盾纠纷引导到统一的调解平台,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的效率。通山县调解中心为“一站式”工作窗口,受理党委政府和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委派、委托调解的案件。汇集调解资源、培育调解组织。根据实际需求,引导县级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进驻调解中心,推动各类调解组织适度集聚,积极对接、扶持,优化配置调解资源,实现各类调解组织的融合式发展。归集、统计、研判县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有关数据,加强对矛盾纠纷预警提示,及时报告重大矛盾信息情况等。
该县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调解工作培训。2019年组织了12场人民调解大讲堂培训,分5批对村级调解干部及“一村一辅警”进行人民调解培训,在课程安排和内容上作了精心准备,更好地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各乡镇司法所在全县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民调解员专题培训,共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12场,受训800余人,培训集中到“山林土地纠纷化解”、“人民调解受理范围”和“人民调解协议书效力”等实用性强的内容上,有的放矢,成效明显。各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台账规范化程度均有所提高。
抓好矛盾排查、调解工作,服务乡镇党委。全县司法所积极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开展法治宣传,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开展矛盾纠纷排查,防止群体性上访。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期间主动参与、指导。基层司法所通过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基层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96次,调处各类纠纷1666件,调处成功1608件,成功率达96%以上。紧抓人民调解以案释法宣传工作,共编印人民调解信息30篇。(通讯员 徐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