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通山孟垅村:产业扶贫结硕果 拓宽群众致富路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杨乐)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黄沙铺镇贫困村孟垅村许多贫困群众难以外出就业,为了帮扶贫困群众,孟垅村千方百计探索产业扶贫路。

自主发展,发挥示范效应

“钟队长,这就是我们村种的红薯吗,这么多呀。”近日,看到停在村院一整大挂卡车约78万株红薯苗后,不少围上来的村民好奇的问道。据了解,这是孟垅村在复工复产后的第一个大动作——种红薯。原来这是驻村工作队从嘉鱼春天薯业有限公司引进的新品种红薯--商薯19号,这种红薯不但耐旱、生命力强,而且产量大、含淀粉高,种植价值好。“我们孟垅村的土地虽然贫瘠,但是正适合这种红薯的种植,而且我们不仅仅只是送苗,还与嘉鱼春天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负责回收,确保种植有销路。”驻村工作队长钟清明介绍到,为了提高产量,钟队长还指导农户改进种植方式,采用“一插二埋三露头”的插种方式大面积种植红薯近400亩,预计亩产6000斤,产生经济效益约96万元。

不仅仅是红薯有销路,带领村民种植的黄精也已订好了合约。

在孟垅村南山、马坑种有村集体的40亩黄精基地,这些黄精是2019年在工作队的扶持下,村里与通城县中药材公司签订回购协议发展起来的。“开始我们想直接让群众和公司一对一签订种植回购协议,不少群众心有顾虑不肯种植,为此我们村里决定投入20多万元,自己先示范,再来辐射群众,现在我们全村种植黄精有170多亩,按亩产6000斤来算,每亩黄精能收入达1.5万元以上”村支书阮士利乐呵呵的说道。



创新模式,解决发展难题

孟凡冲是孟垅村九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前成立合作社发展养鸡,但因缺乏资金,养殖失败,一家人只能背井离乡到武汉务工谋生活。今年因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希望破灭,孟凡冲萌生了“重操旧业”的想法。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了解后,向他推进了“135”林下养鸡模式,这是驻村工作队联合市农科院在孟垅村布下的另一个产业局,在驻村工作队的扶持下,村委会与孟凡冲成立的荣华合作社养殖签订协议,投资30万向合作社提供鸡苗、饲料,合作社负责场地和养殖,并请市农科院技术专家指导。光一个合作和就可带动务工10人,不仅如此,还采用“贫困户+基地”模式,将“135”林下养鸡向贫困群众推广,购买15000余只鸡苗分发给贫困户个体进行养殖。

“很多人养,听说村里每只补贴16元,个人只需要出资2元后,我也买了100只鸡,现在有两个鸡棚,就在我屋旁边。”居住在孟垅小学安置点的易迁户吴少华说起养鸡来兴致高涨,他介绍,群众只需养殖,这些鸡苗长大后,有和村委会签了协议的合作社来收,每只鸡可以挣到约80元。



小微奖补,激发内生动力

“您家里养了几头牛、几只猪呀?带我们去看下嘞。”近日,孟垅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正在挨家挨户验收群众产业发展情况。为了抓住县里出台的产业奖补政策,孟垅村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鼓励群众发展生产,现在到了看成果的时候。“我们村群众问了我好几回,就盼着这时候,成果还是喜人的。”正在组织验收的镇人大副主席、驻村干部成敬斌说到。据悉,为了配合县里的产业奖补政策,驻村工作队对村贫困户在享受县政府对养种殖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再实施了一套奖补政策,不仅养猪牛可再领到800、1000元的补贴,而且养蜜蜂、养兔也有一定的补贴,极大的激发了贫困户干事、创业的动力。






如今,孟垅村种植有黄精、红薯、猕猴桃基地,养殖有林下养鸡模式,还有新能源光伏配套,群众自力更生,工作队和村委会“护航给力”,脚踏实地的向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编辑:葛素文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