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建设高品质产业新城的“亦庄样本” ——经开区“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报告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称经开区)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8年来,经开区经过4次扩区,管辖面积从3.8平方公里增加到22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28年,经开区坚守为民初心、坚定改革信心、坚持高质量发展恒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规划干到底,以产业建城、以科技强城、以服务立城、以文化兴城、以生态绿城、以党建润城,为产业注入城市活力、为城市提供产业支撑,走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协同发展奔小康的高品质产业新城之路。

一、产业建城——从“工业小区”到“世界工厂”

北京经开区的前身是北京市亦庄工业小区,是1991年8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模式,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设立的。相比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的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开区的起步晚了近 10 年,是全国第 33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起步晚,但始终坚持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坚定扛起首都实体经济主阵地职责使命,海纳百川汇聚全球高精尖企业,逐步建成一座高端化、国际化现代产业新城。截止目前,共汇聚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2万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包括奔驰、GE、拜耳等9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130余个,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一)首都改革开放的窗口

北京经开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经开区筹建地——国营红星公社和南郊农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亦庄工业小区成立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指出,“北京城乡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要求。工业建设规模要严加控制,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改造。今后不再发展重工业,应着重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这为北京发展工业指明方向。1986年,北京“七五计划”提出,“关于工业的发展,要继续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北京郊区为疏散城市人口、调整工业布局提供了广阔天地。1991 年 8 月 15 日,北京市第 18 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正式成立北京市亦庄工业小区,并提出建设项目以“高新技术、出口创汇、利用外资项目”为主,建设现代化开发区,吸引国内外各界客商来开发区投资,兴办企业。至此,北京经开区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口,开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壮阔历程。1992年至今,经开区的规模、体量、面貌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唯一没变的是经开区始终是首都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链接全球经济的窗口。比如,从2005年至今,北京奔驰以“中国速度”、德国品质,建成了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总装工厂、首个德国本土以外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发动机制造工厂、全球最领先的前驱车工厂,形成全球面积最大、综合性最强、产量最大的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生产制造基地。SMC在经开区建厂至今,日本总部7次增资,如今累计在华投资480亿日元,为8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万种基本型、70多万种扩展类的气缸及元件,成为全球气动技术领域产销量最大、技术最领先的基地。2019年,尽管受中美经贸摩擦不利因素影响,经开区仍新增外资企业 39家,外商投资企业达到 1100 余家。2020年以来,虽然受疫情影响,但经开区市场依然活跃,新注册企业3278户,同比增长48.6%。

(二)高精尖产业发展高地

从“五少两高”(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和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程度高)到高精尖、“白菜心”,经开区长期积淀的、致力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高、产业边界最模糊、产业组织演进最深刻的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形成了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以京东为龙头的产业互联网集群。2019年实现产值861.7亿元。

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包括高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和智能网联汽车四个细分领域,拥有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北汽新能源总部和戴姆勒全球研发中心等技术机构和平台。2019年实现产值1967.2亿元。

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以拜耳制药等百亿级企业为依托,以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等4个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推动14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建设,聚集生物医药企业 1120 余家,占到全市企业总数一半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连续六年占全市40%以上。2019年完成产值510.9亿元。

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已形成以智能制造装备为核心,高端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为两翼的发展格局。2019年完成产值536.9亿元。

(三)实体经济撑起“世界工厂”

经开区是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自1984年建立之时起,我国经开区便立足制造业,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国际分工,逐渐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北京经开区作为北京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坚定不移推动“亦庄制造”转向“亦庄智造”,打造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产业支点城市。

最为典型的做法就是立足先进制造全产业链发展,围绕 32 条细分产业链,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方式、政策需求、区域协同等方面谋划产业在亦庄新城范围内战略性安排。围绕重点项目,关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核心环节,层层分解,瞄准细分领域,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通过引入、培育龙头企业,储备一批项目,明确一个细分领域,吸引相关配套企业、相临组团间配套产业彼此呼应,产业链上下游互相支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切实降低企业综合商务成本,集聚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比如电子信息产业,以中芯国际、集创北方、京东方为例,集创北方做研发设计,中芯国际是晶圆厂,负责芯片制造,产品最终用于京东方生产面板。这些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通过紧密协作,在上下游各个环节聚合了众多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条,并实现了实现了产业链精准布局,为产业腾飞提速。比如,经开区作为北京市汽车制造产业的重点承载平台,已布局了包括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在内的一批汽车制造头部企业。同时,还引进了类似小马智行这样的智能汽车独角兽企业。未来经开区还将大力推动无人驾驶的测试及应用,形成集上中下游产业全力运行的产业闭环。

此外,北京经开区内共有上市企业23家,成为北京市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2015-2019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增速情况(来源:开发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科技强城——从“改革窗口”到“创新雨林”

经开区天然具有创新基因特别是科技创新基因,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其他 218 个国家级开发区相比,北京开发区又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职责使命。2017 年 2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培育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要抓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城一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成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2017 年 11 月 4 日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十九大以后“双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北京术开发区,明确指出,“要紧扣‘科技创新’、‘高精尖’等关键词,在全国重大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核心设备上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宜居宜业绿色城区”。作为“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北京经开区在全球产业调整中找定位,在国家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中找位置,在科技竞争的领先一步中找先机,在与三大科学城的互动中找呼应,始终是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

(一)瞄准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

经开区一直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攻破“卡脖子技术”,成为国家战略力量的代表。特别是四大主导产业担当了国家关键战略产业攻坚使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在集成电路领域,经开区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最先进的区域之一,布局的 28 纳米12 英寸生产线月产能达到了 12 万片,正加快推进集成电路DRAM储存器、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解决“缺芯少屏”这一“芯”的问题。在新型显示方面,从国家战略上解决了“缺芯少屏”这一“屏”的问题,京东方 8.5 代线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一直占据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在物联网领域,已经掌握了传感器核心元器件技术,通过海外并购收购了全球最大的 MEMS 生产企业瑞典 Silex,实现了 8 吋 MEMS 代工线的国内化生产,燕东、耐威等特色工艺生产线的研发建设,弥补了我国在该领域规模化产业空白;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芯片设计企业豪威科技落地开发区。围绕 IPv6 根服务器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在互联网标准、芯片、终端、网络设备等领域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战略部署,提高我国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经开区还承担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项目,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

2020年6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根据《意见》,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将实施“6688”计划:即达到“6千亿规模”、实现“6个一批”、实施“8大工程”、出台四项“8条政策”。每年安排100亿元资金支持高精尖产业落地发展,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

(二)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从建区伊始,创新始终是经开区持续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兴城,也是时代赋予北京经开区的使命和要求。围绕科技创新,从人才到资金,再到体制机制,经开区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创新服务企业的方式,科技创新成绩显著。目前,经开区聚集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00多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6家,技术创新中心23个,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66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62件,累计转化各类专利技术4万件,专利转化率居全市之首。在技术创新领域,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打造“先导基地—中试基地—双创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全程创新链,提升高精尖产业创新活力,创下多项国际、国内“先进”甚至“第一”:全国第一条8.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2016年建设了全球最先进的显示技术研发中心(京东方);全球首条智能网联汽车潮汐实验道路全国第一条奔驰发动机生产线(北汽奔驰);全国唯一IPv6根服务器工程中心(天地互联);全球最大的重组蛋白库(义翘神州);全球首张用于临床诊断的致聋基因检测芯片(博奥生物);全国首个全人源化抗体新药(百泰生物);中芯国际、大基康明、中冶京城、悦康药业、同仁医院南院区等5家单位分别获得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据统计,经开区现有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143项,新产品125项。

(三)集聚高端人才,永葆竞争优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产”。SMC(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彤是经开区成长起来的“百分之百的外资企业,百分之百的中国人管理”的人才,他认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来到中国,带来的不仅是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也不仅是一流产品与广阔的全球市场,外资企业对中国社会最大的贡献是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而人才是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更是留在这片国土上永远带不走的财富”。经开区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提供国际化、市场化、个性化的全链条服务。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和国际人才公寓,推动外国人办事服务大厅建设,营造类海外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资金支持,每年设立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奖励和扶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在全市首发人才基金。四大主导产业集群与规模化的英才队伍,凝聚了强大的自主创新竞争力。截止目前,北京亦庄人才总量超过27万人,拥有两院院士38名(其中芯创智公司吴汉明博士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开发区本土成长的首位民企院士)、海外学人超过3700余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市级人选6人,获得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的9人。

三、服务立城——从“筑巢引凤”到“服务管家”

服务就是营商环境,是经开区吸引企业、留住人才的“金字招牌”。从帮助企业画图纸、建厂房到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共克时艰,从提出“投资者的成功 开发区的繁荣”到唱响“选择北京 亦庄机遇”,从设立专门服务企业机构到项目“七促”(促签约、促摘牌、促开工、促竣工、促投产、促达产、促技改)、“四个一”(一把哨子、一张清单、一顿早餐、一场发布)政企直通,再到出台“一线工作法”(即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调度、干部在一线考察、作风在一线锤炼、改革在一线实践),经开区“花式”服务企业成就服务立城佳话。以“一线工作法”为例,2020年2月,经开区建立“工委、管委会领导+牵头部门+配合部门+服务管家”的走访调研团队,走访调研300家重点企业。构建“营商合作局总管家+各主责部门服务管家”的下沉式服务队伍,落实经济稳增长措施。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调度和服务保障力度。半年内,建立了500家区内重点企业服务清单,逐企走访并明确服务管家,从“医、食、住、行、供、销、外、保、审、奖”等十个方面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一)科技服务注重精准

一方面,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依托区内企业建立多个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政府扶持将其打造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交流平台;依托技术创新中心对企业进行定期走访调研, 对行业内新产品、新技术进行调查摸底;并利用创新中心平台,为行业内技术研发骨干申报进京指标。推动成立科技商会、京津冀公共服务平台等非营利社会中介机构,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委托商会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建立“北京亦庄创新发布”服务企业新平台,为“创新发声”,定期为企业发布融资、人才等创新需求清单,仅2019年就推介合作需求 56 项、释放投融资需求超 100 亿。

另一方面,引聚科技服务企业。经开区各大产业不仅有行业龙头企业,引聚了一批配套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也聚集了一批优质的科技服务企业,优化了产业发展生态。特别是2020年疫情发生后,经开区布局的第三产业发挥了作用,在经开区的支持与扶持下,各企业提前复工,实现了一季度收入逆势增长。经开区2020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第三产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7.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科技服务业收入增长较为突出。科技服务业逆势增长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产业服务环境,支撑了区内各企业各产业实现复产满产,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在全市率先100%复工复产。

比如,在云族佳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北京盛世华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也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方面,为企业复产满产发挥着重要作用。盛世华人集冷链设备、设施研发、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现代供应链管理于一体,提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在经开区的协调与支持下,从春节期间为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紧急运送药品支援疫情防控开始,先后为泰德、赛诺菲、京东方等区内多家重点企业提供药品、特殊产品专业运输服务,补齐了企业运营所需的运输环节,支撑各企业快速复产满产,其自身一季度营业收入也实现了增长。

(二)政务服务注重效率

经开区在全国首创设立公共服务机构,打破机关和事业界限,重构以职能属性和职权运行方式划分分工体系,114 项业务事项纳入“一窗式”服务,实现只进一门、只对一窗、只上一网、只跑一次、只填一表、 只拨一号、只盖一章。社会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实现立项环节 3 天、规划许可 5 天、施工许可 3 天、招投标 1 天的快速审批。不动产登记办结业务实现 3 小时内完成,司法查封登记率先实现网上办理。税务服务方面,实现 66 个办税事项“全程网上办”,网厅办理率达 98.17%,全市排名第一。实施投资项目承诺制,建立“标准+承诺”模式,20 项审批事项列入承诺事项清单。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由 50 天变当天领取营业执照。

政务服务的效率在疫情期间得到企业高度赞赏。为加强防疫物资保障,多渠道为企业筹措口罩、额温仪等防护物资,累计向企业配售口罩168万只,累计帮助1491家企业及时购置口罩、消毒液、测温枪等防疫物资421.82万件。

为加强用工保障,推广跨产业共享员工、线上招聘,提供蓝领公寓、人才公租房,开通定制公交,方便员工通勤。通过协调周边镇街、蓝领公寓周转用房等,累计解决65家企业共计3324人住宿问题。

为加强生产链服务保障,协调上下游产业链,协调奔驰、京东方、SMC、施耐德、和路雪等 70 余家京外供应商复工复产,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为加强融资保障,落实低息贷款政策,组织联合康力、神州细胞等68家企业申请纳入信贷支持全国性或地方性名单,融资需求总额55.58亿元;为近2000家中小微企业协调落实普惠金融贷款超22亿元;外贸高质量发展奖励基金励金额1.4亿元。

2020年以来,已落实对企业免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费,截至5月底,为 3000 余家单位缓缴社保费 2.26 亿元,1.2 万家参保单位减免社保费 21亿元,为中小微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发放临时性岗位补贴等各类政策性补贴1.0 亿元。

(三)公共服务注重覆盖

住房保障方面,建立了“蓝领工人有保障、中层次人才有支持、高层次人才有市场”的多层次多种类住房保障体系。深挖住房供给潜力,多主体供给、多层次覆盖,以空间要素为基础,区域统筹协作,建成国际化、一体化的职住环境。

教育方面,完成和在建学校13所,幼儿园13所,建成后可实现基础教育学位2.2万余个,学前教育5000余个。先后引入人大附中、十一学校、北京二中、建华实验、中芯幼儿园、耀华国际学校、北京东方蒙特梭利研究院等优质办学主体办学办园,满足高水平多样化需求。

医疗方面,引进同仁医院、东方医院、爱育华妇幼医院、国家康复医院、陆道培血液病医院等知名医院,共建设4家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2家一级医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个北京市120直属急救站,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商务及生活服务方面,建有高档宾馆及经济型酒店近70家,大型商业综合体4家,影院剧场5家,引入7FRESH和盒马鲜生等新零售新业态。规模以上餐饮、零售企业54家,小区生活性服务业网点194个。居民可实时享受到时尚便利、品质多元的商业服务。

四、文化兴城——从“文化富矿”到“文化智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经开区产业文化、科技文化、创新文化、国际文化相互交融、多姿多彩,亦庄新城范围内又积淀了南海子地区皇家文化、苑囿文化、麋鹿文化,青云店、采育、长子营于明朝初期沿凤河流域建造“七十二连营”所形成的移民文化等,可谓“文化富矿”。一直以来,经开区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文化提升,努力实现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特别是近年来,经开区守正创新推动文化兴城,加快培育以工匠精神和工程师文化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加大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努力把“文化富矿”打造成为“文化智谷”。目前,经开区通过共享机制,将区域内的场地资源、文化设施资源统一盘活,用新共享形成文化空间社会化运营的“亦庄模式”,建有1家图书馆、1家首图分馆、90余家亦庄书屋,1座容纳8000余人田径体育场、18片全民健身专项球类场地、38套全民健身路径,扶持24家文体基地低价优惠向社会开放,每年组织专业演出60余场,承办和组织市区两级体育赛事30余场。2019年,经开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数量43家,规模以下文化产业企业数量3055家。2019年经开区实现规模以上文化收入189.8亿元,占全市1.5%,排名全市第六。

(一)打造创新文化之城

在经开区由“区”转“城”的过程中,坚持把建立满足多元需求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创新文化特色的高品质亦庄新城作为重要课题,立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区内企业高管、各类人才、海外人士、产业工人、本地居民和新市民等共同工作生活的特点,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把握地区多元文化需求,打造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创新文化地图”。以“一带一廊、四主八副”为轴(一带一廊:凤河生态彩带、凉水河文化生态走廊;四主八副:南海子公园、国际企业文化园等四个城市级公园,博大公园、北神树公园等八个特色组团级公园),结合绿地规划建设开放式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大型城市级文化综合体“亦城之心”,打造多个以“创新”为主题的城市雕塑群,精心布局包括T1书香线、创新主题书店、智能书屋在内的多个特色服务设施,让亦城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高品质文化艺术空间和高品位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经开区努力把亦庄新城打造成为产业经济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采风地、产业城市外景基地,着力讲好经开区高精尖企业克服国际封锁,突破 “卡脖子”技术的创新故事;海外学人坚持产业报国、研制老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的爱国故事;高技能人才刻苦钻研、征服洋专家的拼搏故事;快递小哥爱岗敬业、30 万件快递无差错的励志故事,以及亦庄新市民亲历新城变化、共建美丽家园的幸福故事等等,生动诠释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各方面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有效提升创新文化之城的品牌效应。

(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文化机构改革,把宣传文化工作机构改革作为全区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宣传、网络信息安全、文旅事业管理和文创产业发展促进等职能,组建宣传文化部,以“大部门”统筹“大宣传”格局、推进“大文化”建设。把宣传文化部作为“准入-审批-监管-执法”链条式管理中的“监管”环节,履行文化旅游、出版广电、网信、文物等方面114项监管职责,打出意识形态管理“组合拳”,形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工作链”。

深入推进融媒体改革。成立尚亦城科技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专业化力量、市场化方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助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尚亦城APP一站式综合生活服务平台,完善“新闻+政务+服务+社交+电商”功能,全面打通面向企业、社区、居民的精准服务通道,更好服务基层治理。疫情期间,在尚亦城App推出“战疫金盾”系统,发挥“融媒+大数据”优势,建成疫情防控的“数字底座”。从线上防疫报备、权威信息发布、企业服务通道、免费医生咨询、北京空中课堂、公众防控指南到线下体温监测,有效实现信息“一次上报、多场景调用”,为社区综合治理、企业复工复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截至目前,“战疫金盾”系统已汇聚区内56个小区,17万居民员工个人信息和7700余家企业的实时数据,实现全部社区和重点企业双覆盖。

深入推进文化动能改革。高质量推进科文融合产业发展,聚焦高新视听、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领域,充分利用5G、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优势,引进“5G+8K”高清视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北京网络游戏新技术应用中心,形成“标准引领、技术引领”的新格局。大力支持区内企业从传统媒体、印刷产业向新媒体、数字出版、高新视听、游戏电竞等方向转型,吸引WCG、皇室战争总决赛等国际顶级赛事落户,成为首都南部视听和游戏产业聚集高地。

(三)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开区贯彻落实中央、北京市促进“文化走出去”的决策部署,依托自身产业优势,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香飘海外”。如今,经开区已涌现出一批走出国门的文化企业,走出一条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走深入之路。在2019-2020年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中,经开区就有四达时代等5家企业入选。同时,一大批具有“走出去”潜力的企业快速成长,使经开区“文化走出去”具有更加强大的优势。以京东方、冠捷、利亚德、康宁、赢康、东方嘉禾以及具有智能终端业务板块的小米、云狐时代等为代表的文化终端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展开文化终端产品的跨国交易、文化品牌的跨地域传播,形成了文化要素国际化配置。2012-2017年,经开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5%,成为支撑经开区区域产业版图中的一支生力军,为北京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增添了新兴力量。

在具体工作中,推行“四个+”模式,探索文化“走出去”新路径。推行“科技+”,立足高精尖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优势,积极引导区内科技企业与文化企业协同创新;推行“龙头+”,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行“渠道+”,积极引进渠道企业,打造经开区“文化走出去”航母战斗群;推行“服务+”,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及未来发展趋势,优化服务,推动经开区文化企业“走出去”。比如,文化“走出去”渠道的拓展,带动文化装备“走出去”,而文化装备“走出去”,将带动文化“走出去”走向深入。经开区立足高精尖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优势,积极引导区内科技企业与文化企业协同创新,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双赢路线,用精品文化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2015年,经开区工委、管委主动牵线搭桥,促成四达时代与经开区文化装备制造企业京东方联手完成了24英寸、32英寸和43英寸等电视机的研发和生产,截止2019年出口超15万台。随后,四达时代又与区内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合作,联合研发了新的智能电视产品,将小型太阳能家用设备、投影电视等产品整合进智能电视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功能及附加值,实现电视转播车等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达1.85亿元。

五、生态靓城——从“阡陌农田”到“宜居宜业”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开区从一片阡陌农田发展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产业新城,从产业约束到清洁能源节约利用,再到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再到“无废城市”建设,绿色始终是发展底色、底线。绿色亦庄不仅营造了美丽的景色,也催生了品牌影响力,给北京亦庄增加了吸引力,被誉为坚持低密度发展、基本没有城市病的标杆。早在2011年经开区就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9年4月,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将作为5个区域特例之一,推动“无废城市”建设。2019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布了第三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经开区因在高效的能源利用、多循环的资源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入围,并成为北京市唯一获得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的产业园区。

(一)一以贯之高标准规划建设

经开区始终秉持了较为超前的规划建设理念。筹建阶段便提出“原有污染要消除,新兴产业不增污,生态环境要改善”的口号。2019年1月公布的《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突出科技创新、绿色高效经济效应带来的“绿色动力”。规划打造出“生态绿城 科技智城 活力乐城”三位一体的世界一流产业综合新城,为经开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年3月,经开区提出从森林、绿道、碧水、湿地、公园、农田、景观、文化8个维度推动亦庄新城绿色规划升级,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在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在筹建之初管委会率先开展的工作不是招商引资,而是对亦庄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在启动运营资金几乎全部靠银行信贷的条件下,经开区仍斥资 1.2 亿彻底修复治理区域污染顽疾大羊坊沟,通过地下管道将排污沟渠从地上转地下,并在上方建设绿地或绿化等。此后,经开区历届班子持续强化亦庄辖区内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森林、绿地面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持续加大投入,先后在经开区北侧改造自然生态景观公园形成生态屏障,将原有的垃圾填埋场建成南海子公园,并在核心区内建设博大公园。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环节严格把控,拒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据统计,2015-2017年三年间累计审批项目781个,均按照北京市及开发区制定的禁限目录执行,严禁污染和淘汰项目入区。2019年,加大腾退一般制造业和高污染企业力度,淘汰4家企业污染工序,实现了“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二)毫不动摇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经开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以绿色为底色、创新为动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19年,经开区区域单位土地投资、产出强度和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开发区前列,用全市0.35%的土地、1.1%的工业用水支持了全市18.3%的工业总产值。万元 GDP 耗能为 0.14吨标准煤,是全北京市平均能耗的 4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万元GDP 水耗 4 立方米,是全市平均水平的 1/4;人均绿地面积 104.9 平方米,远高于北京市人均 16.2 平方米的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集中体现在发展绿色经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上。经开区大力引进“绿色建筑”,积极申报“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腾退污染企业,一引一申一退,为产业发展布下了绿色底色。在绿色建筑方面,京东方8.5代线是典型代表。厂房光伏发电工程为目前北京市最大的单体厂房屋顶光伏项目,也是目前北京市最大“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2014年企业工程产量为每月9万片,全年用电量8.7亿度,但2019年,月产量15万片,用电量反而降到7.9亿度。绿色建筑为城市节能降耗,2019年,经开区完成了3项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面积涉及36.5万平方米。在绿色供应链方面,经开区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已经构建了完整的绿色供应链。通过发布并签署绿色承诺书、建立驻场供应商绿色服务标准、开展供应商碳排放核查、设立绿色管理绩效等带动全区超过50家配套企业以及国内外百余家企业工业固废的优化管理,实现95%以上供应商的提升整改。超过95%的供应商获得ISO14001体系认证并成为绿色供应商。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经开区鼓励生产企业建设绿色工厂。通过优化厂区设计,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实现用能结构优化。要求企业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不断提升自身生产的绿色水平。目前,区内已有3家北京市级绿色供应链企业获批、10家绿色工厂获批。

坚持绿色发展还体现在大力抓好生态建设上。经开区按照森林城市、海绵城市设计,推进景观绿化、绿地公园建设,已经建成大型公园绿地项目7个,占地面积1.8万亩,区域绿地覆盖率达32%。现有的南海子公园、文化园公园、凉水河公园让居民有了设在家门口的公园。各色各样的口袋公园、园区绿色空间让工作在这里的职工享受到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凉水河公园二期建设在河岸打造了花海景观,种植了金鸡菊、美人蕉、白玉簪、红运萱草、千屈菜等50余种地被花卉,打造一片花的海洋。同时,河水通过大水车及引水渠引入花海,最终流至湿地净化,凸显出海绵城市的理念。通明湖公园于2019年开园,水域面积43公顷,在湖面和护坡上密集种植了黄菖蒲、水葱、水莲等十余种水生植物,不仅可以为白鹭等水鸟提供优质的栖息环境,还能净化湖水水质,有利于小鱼小虾的繁殖。通明湖占地73公顷,是路东区最大景观湿地。围绕湖面,建设了总长度5.2公里的健身步道,对于周边群众来说,这里是天然氧吧。

此外,经开区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在全区 32 个社区实现厨余垃圾源头分类。以工业固废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橡胶沥青使用,累计消耗废旧轮胎超 270 万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30万吨,成为亚洲首个城市道路运用橡胶沥青达百万平方米的区域。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三年来大气环境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由 81 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 43 微克每立方米,累计下降47%。

(三)积极争得周边镇村支持

经开区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本着服务周边镇村人民群众的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升级区域形象,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积极引导周边镇村参与,特别是将城市养护工作直接委托周边镇村来完成(每年投入城市养护费及交通运营费约3.2亿元,其中,环卫保洁养护费年均约1.2亿元,园林绿化养护费年均约1.1亿元,交通运营、市政道路及路灯亮丽年均费用共约0.9亿元,共涉及养护单位11家),让周边镇村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赢得他们对建设生态新城的支持。

早在建设初期,经开区就意识到周边群众特别是征地拆迁农民能否分享发展成果,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影响招商引资环境。从 1993 年开始,经开区便着手从产业、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改善经开区所在亦庄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随着经开区覆盖范围的陆续拓展,惠及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大兴区、通州区。2007年,为两区拆迁农村劳动力提供 6181 个就业岗位,培训 8805 人次;2008 年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近 1.4 万个。2010 年大兴区、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后,安排拆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仅 2011 年提供的岗位就超过 3 万个;融合后3年累计解决的就业人数达3万多,此后每年解决的就业人数也都在4000人以上。2019年,积极将就业与扩区紧密衔接,建立与周边两区八镇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支持周边7个镇开通就业班车42辆,年内共有3372名周边劳动力在开发区企业实现就业。

六、党建润城——从“红色地标”到“红色地图”

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经开区是以非公经济为主的特殊区域,以“非公党建”为重要抓手,不断夯实党建之根、筑牢发展之本,不断强化凝聚力、创造力、服务力、战斗力、公信力,始终走在引领创新发展的前列,始终立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潮头。近年来,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面向非公企业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把500多个非公企业党组织、2.5万名党员紧紧凝聚在党旗之下,汇聚起推动非公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成为经开区鲜明的“红色地标”。以“红色地标”为基础,经开区按行政区划设立了9个亦企服务港、在32家重点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群活动室,在企业职工、社区群众身边建立了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经开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张“红色地图”。从“红色地标”到“红色地图”,经开党建工作以点带面、以面织网,形成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创新发展注入红色动力、为城市建设凝心铸魂。2019年,经开区工委成立亦庄新城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党建统领升级版经开区和亦庄新城建设再上新台阶。截止目前,驻区非公企业4000 多家,驻区企业员工人数 29.1 万,党员 2.5 万人。开发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 90.2%,规模 50 人以上企业实现了全部有党员,规模 100 人以上企业全部成立党组织,实现党员全覆盖。

(一)抓赋权强基层,破解“走进难”

要想让党组织有威信、有作为,就要首先让党组织有权力有资源。经开区工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赋予党组织荣誉的推荐权、资源的分配权、解困的发言权、决策的参与权,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企业的“代言人”和核心竞争力。经开区工委2018年9月出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人才培养和资助工作实施办法》,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依托企业党组织开展该项工作,这是给党组织赋能的典型例子。通过这项人才培养政策,达到了为非公企业提供话语权、提供支持力度;扩大组织覆盖,促进还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按要求成立党组织;建立党员人才信息库,对其中具有技术优势的项目加以培育,形成经开区的科技储备力量等目的。

抓赋权强基层最典型的例子是党建引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按照行政区划、企业分布情况,经开区工委将开发区划分为9个区块,每个区块设立一个“亦企服务港”。在企业吹了“服务哨”后,相关部门“闻哨必动,有求必应,凡事必达,应办必办”。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厂门口”,让企业多动嘴少跑路,让部门多办事少设槛,实现“小事不出厂,大事不出港”。此外,还确定每月第二个周五为“企业党组织书记接待日”,由一名工委领导接待企业党组织书记,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这一机制的目的是进一步破解服务企业力量分散、缺乏统筹,对企业问题和需求的收集即时性不够,反馈响应机制不健全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以建强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重构全域覆盖、公平公开、顺畅有序的为企服务网络,让企业党组织成为与政府链接的纽带,承接政府资源的载体,企业发展的依靠。为了让“吹哨报到”更好地落到实处,除了“亦企服务港”这一实体平台外,还建立了虚拟综合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支持,实现虚实结合无死角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经开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号召,冲锋在前、迎难而上,开辟员工返岗快捷通道,助力打通上游下游产业链。从融资支持到法律援助,推动提供精准服务;从防疫物资到生活服务,努力当好后勤保障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目前,经开区形成双报到党员队伍、下沉干部队伍和34支社区志愿者队伍、10支青年突击队、115支园区楼宇志愿巡逻队等多支队伍共同参与防控的工作格局。

(二)建阵地促融合,破解“满足需求难”

党的工作覆盖要从有形向有实转化,需要进一步建强阵地、延伸工作触角,突出“党建在身边”,强化引领、促进融合,破解“满足需求难”。除了亦企服务港外,经开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统领,着力用好“三种资源”、强化“三个抓手”,不断满足企业职工精神文化需求。

这“三种资源”分别是党政资源、企业资源、网络资源。党政资源,充分发挥党群工作一体化工作优势,按照“教育培训共抓、阵地设施共享、组织活动共搞、文体活动共办”的要求,抽调职能部门处级干部担任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积极有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企业党群活动室建设,统筹开展各项活动,努力形成合力。活动统筹开展,不仅提高了党建资源配置水平,也降低了党建工作成本。同时,减少了活动多头组织、忙于应付的情况,较好缓解了企业党群组织的工作压力,确保企业健康发展。企业资源。每年近800万元预算用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确保每个非公企业党支部每年不低于5000元的活动经费预算,引导非公企业主动建立党群活动室。“四站合一”的“党群活动室”,是一个综合性办事服务场所,采用开放式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方式,设立党群工作站、团建工作站、工会工作站、社区工作站窗口,方便了职工群众办事,实现了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网络资源。建立“非公企业党建网站”、党群数字化管理APP系统、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和“非公党建+”,构成了“四位一体”的“红色网络”。其中,企业党建APP运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开展党建宣传,实现党员教育、党务管理的即时化和远程化。该系统划分为党建时讯、在线办公、通知公告、透明捐赠、在线学习、沟通交流、照片墙、团员天地等多个功能模块。

“三个抓手”是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典型选树。以文化活动为抓手,让企业文化“动”起来。巩固拓展文化亦庄工程成果,以经开区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利用五一、中秋、国庆等中国传统节日,举办“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企业高管健步行”、“企业基层党组织篮球联谊赛”、“我为企业健康发展献计献策”、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文化活动,让企业文化走出围墙,参与到区域文化建设中,增强区域归属感。以志愿服务为抓手,让企业文化“活”起来。推动非公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的天然优势,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以典型选树为抓手,让企业文化“亮起来”。深挖非公企业创新创业、“一心向党”、诚实守信等典型,讲好典型故事,通过文明单位评选、百姓宣讲、“双爱双评”、道德模范评选命名等平台宣传出去,让企业文化焕发出时代光芒。近年来,经开区共推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获得者3人,“双优”14个,“北京榜样”3人、提名奖1人、月度榜样3人。

此外,亦庄新城建设涉及到大兴区和通州区的多个街道、乡镇,为了将亦庄新城打造成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舞台,形成各部门合作共赢的强大力量,在合作配合中推动亦庄新城的大发展,经开区工委推动成立了亦庄新城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属地镇街、重点企业和“两新”组织共同参与,建立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建共享的沟通协作机制,以推动区域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更好履行抓党建促发展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以党建促合作、以党建促发展的目标。今年,将出台 《关于加强在推进经开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经开区基层党建工作指引(试行)》《共建亦庄新城协同发展先锋区的实施方案》和《加强亦庄新城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更好发挥经开区工委对亦庄新城范围内党建引领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真正让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融为一体,促进经开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