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高端论坛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着力打造的一个学术研讨平台,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校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几路大军的交流合作。2020年10月24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与厦门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在厦门召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作了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建构》的主旨报告,副校(院)长甄占民主持开幕式。福建省委常委周联清、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分别致辞,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韩庆祥,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辉跃参加开幕式。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180余篇,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厦门大学、地方党校等科研院所,约1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30余位专家作大会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建构”的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重要研讨成果。
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根本指导作用。
何毅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围绕新时代中国话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开创性、时代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一整套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强调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要下大气力解决中国在学术思想、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的问题;强调中国话语体系的支撑基础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条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强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立足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出发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强调要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发声亮剑;强调争取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强调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出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强调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述方式,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十个强调”,指出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努力的方向,指出了话语体系建设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为新时代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李君如认为,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和话语体系,要以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为基本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群众性语言为言说方式,并能在世界广泛传播、得到世界广泛认同。建设中国话语,同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不可分割的,要在争取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他还强调,形式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大弊,讲故事是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好方法。
湖南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周正刚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构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根本遵循,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具体来说,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现了以“求真务实论”为特色的唯物主义基础、以“系统辩证法”为特色的辩证法基础、以“知行合一论”为特色的认识论基础、以“人民主体论”为特色的唯物史观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立场
话语总是一定立场和价值的体现。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立场,应该为谁立言、为谁说话,这是首要的、根本的问题。
何毅亭指出,要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这个重大实际,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个重要属性,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大国这个重大国情,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走向复兴的开放大国这个重大趋势,着力构建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立场、中国立场、人类立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他强调,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社会主义立场,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体系;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代言,发出人民的心声;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中国立场,提升中国话语的主体性、原创性,把牢中国道路的解释权、涉及中国议题的话语权;中国是一个走向复兴的开放大国,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人类立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主任吴荣生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人民立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来源于群众的伟大创造。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为了全体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首要的任务便是替人民群众说话、说人民群众的话语、以人民群众的方式说话。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林雅华认为,针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的人民立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建构不仅应当高度重视文艺作品的审美性、艺术性的内在规律,也应当重视文艺作品的历史性内涵、时代性话题、人民性取向。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李斌认为,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立场,是否反映、在何种程度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诉求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立场、观点及其合理性、合法性。站在人民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建言立说是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话语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包含诸多重大原创性思想观点,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话语建构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何毅亭从全球话语体系重构的角度,全面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话语贡献。他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话语逐步确立了在全球的统治地位,主导了全球性议题的解释权、话语权。不推进全球话语体系的重构,就不可能走向全球正义的新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立场上,提出了诸多体现中国智慧的标识性概念、标识性范畴,为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比如:中国倡导正确义利观,反对丛林法则、零和博弈;倡导全球治理观,反对一方主导、几方共治;倡导新发展观,反对梯度发展逻辑;倡导新安全观,反对结盟对抗、排他性安全观;倡导新文明观,反对文明优越、文明冲突;倡导义利兼顾的信任观,反对肆意退群、肆意废约;倡导“自主选择”的制度观,反对制度输出、颜色革命;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普世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反对干涉内政、强权政治;倡导新型大国关系,反对国强必霸、修昔底德陷阱;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依附体系、中心—边缘结构。
韩庆祥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两个大局,直面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回答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当代中国以后突显出来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破解了一系列具有总体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包括历史方位论、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战略安排论、强军战略论、命运共同论、深化改革论、强大政党论十个方面,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具特色的原创性话语。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也为解答当今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鲁品越着重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学话语的原创性贡献。他认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以双循环大格局为纬,以解决当代西方经济学不能解决的两大经济难题(贫富分化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为重要指向,突破了西方经济学以资本为中心的话语体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郭建宁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是思想体系,还是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具有主题明确、标识性强、覆盖面广、喜闻乐见等特点。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邱耕田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疫情系列重要讲话中所阐述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理念,既是中国抗疫行动的价值指南和行动指南,也是一种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话语创新。这些话语安抚了民众情绪、消除了社会恐慌,坚定了政治信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公平、凝聚了社会共识,是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密码。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火生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中国实践中总结和提炼中国话语,构建出中国梦、精准扶贫、美丽中国、“两山”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等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又易于理解的国际话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建丽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提出的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塑造新型人类文明,在大历史尺度的脉络中把握人类生存和发展面对的挑战,给出了建设性的全球治理新方案,突破了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框架,超越了陷入困境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体系,为重写现代性话语,作出了中国话语贡献。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认为,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反贫困实践中凝练出的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话语,它饱含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引领中国人民创造摆脱贫困的伟大奇迹,是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表达了人类改造贫困的基本规律,已经成为新时代我们在世界上展示中国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方法与路径
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落地推进。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指出,中国话语的建构是理论创新、术语革命和伟大斗争的过程,要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内在关联把握中国话语建构的紧迫性;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把握中国话语建构的战略性;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把握中国话语建构的策略性,做好“融通中外话语”的大文章,让其他国家对中国从道义认同转向话语认同、真理认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乾元认为,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话语建构和传播的经验和智慧,就是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善于凝练治国理政的核心话语理念;善于利用多样化的话语样态;善于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展开对话。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强调,要用中国话语阐述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关键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点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文讲述马克思主义,用中国话阐释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汉语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仍然是中国共产党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语言。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艳涛认为,要建构面向21世纪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关键是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学者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善于进行学术议题的设置,努力打造易于为国际学术界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戴登云认为,构建中国话语和话语体系存在着用西方的概念来超越西方话语的悖论,要实现中国话语的原创性,必须要在哲学层面建立一个关系本体论,并且掌握汉语语言的哲学基础,实现历史哲学和总体历史叙述的重构、政治哲学的突破、表述范式的转型。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王世谊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执政党建设理论话语体系,应当从宏观视角整体建构,明确执政党建设理论话语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从微观视角研究建构路径;要思考话语体系背后的思想内涵、话语建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探讨化解政治风险,促进执政党建设理论话语体系结构优化、功能强化、优势转化的方略。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策略
当前,国际话语格局仍处于“西强我弱”。在西方话语霸权的态势下,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规避不了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解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关键是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彻底扭转“西方主导、西强我弱”的话语态势,改变“中国奇迹”和“话语贫困”的背反局面。要高度重视加强世界性议题的设置,吸引国际学术界共同参与讨论,引领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大讨论;积极主导引领“涉中”议题,国际话语舞台“涉中”的议题要做到“中国阐释”,不能停留于“阐释中国”的被动局面;在对外交流和传播时,要提升对外交流的理论和学术含量;要增强中国话语的亲和力和公信力,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媒集团和社会组织力量,探索语言学习和教育传播的新形式,注重用新媒体拓展中国话语的传播空间和覆盖领域。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传芳认为,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霸权,增强国际话语权,就要坚持正义、公道、和平、诚信原则;国际话语建设要有针对性、策略性和艺术性,要让外国人听得懂;要吸取借鉴我国历史上对外话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要与甩锅、丑化中国的西方话语进行斗争;要培养国际话语权的队伍,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副总编辑熊若愚认为,增强国际话语权必须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国制度建设理论话语体系等。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着力提升对外传播效果,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着力发挥党校在传播中国主张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曙光指出,资本与权力的合谋,是西方政治话语走向霸权的关键密码。资本和权力的双重护卫,奠定了西方政治话语的霸权地位。西方政治话语霸权的形成有其内在机理,西方话语霸权,其终极目的在于塑造一元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终结话语霸权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话语霸权地位的终结,“本身是实在的可能”。终结西方话语霸权,希望在东方,东方的希望在中国,要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优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优势、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历史优势转化为中国的话语优势,终结西方话语主导的霸权格局,走向美美与共的国际话语时代。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编审储峰认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必须融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共进。国家实力是话语权的根本支撑,强大的硬实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物质基础”,硬实力强则话语权根基牢;先进的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思想支撑”,软实力强则话语权动力足。要重视话语内容与传播策略多元高效提升,建构比较完备成熟的中国话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推广中国话语。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罗建波认为,国家实力增强是话语权的根本支撑,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既要继续发展经济等硬实力,也要更快更好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提升是当前重中之重。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黎明认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成就是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国际话语权源于国家发展成就,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也就是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话语权的大国博弈,实质是依托国家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
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闫兴认为,要从建设自身话语体系和改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要明确话语定位,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新技术优势,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寻求利益共同点,与志同道合国家进行国际合作;完善学术话语体系,打造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
青海省委党校教授何启林认为,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要增强综合国力,厚植国际话语根基;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国际话语环境,赢得国际话语权利;提高国际话语质量,向世界有力传递中国声音。加快构建“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积极开拓公共外交的传播新路径。
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田菁认为,针对西方话语霸权压制、国际话语经验不足、国际传媒相对落后等问题,新时代开创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新局面,必须要积极应对西方话语霸权,赢得国际话语权利;提高国际话语质量,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提升国际传媒水平,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
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小龙认为,有效传播需要解决好“对谁传播”“谁来传播”“传播什么”“怎样传播”等问题,要注重传播对象的精准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大众化和传播格局的立体化。
江苏省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郁彩虹认为,要提高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播内容上,需要中国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诠释中国,引领世界舆论。在传播对象上,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公众进行差异化传播;在传播途径上,借助文化载体和现代传播技术传播主流价值观。
大会还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话语、新时代外交策略与国际话语权、对外援助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新时代中国政治实践创造性转化和话语建构、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对外话语构建、中国之治与中国话语建构、中国扶贫与中国话语建构等多个专题进行研讨,成果丰硕。
来源:中央中共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