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畈镇隐水村郑和平:退休不褪色 孜孜挥余热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郑梦溪)乡贤,释义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大畈镇隐水村有一位能担得起“乡贤”称谓的人——他就是被乡亲们称为“贴心人”、“活名片”、“百事通”的郑和平。  

郑和平在教育战线奋斗了40年,经党组织培养了30多年,原本可以安心享清福,但毅然回到村里,默默无闻地为乡亲们服务,发挥着余热。

献余热,服务乡亲暖人心  

24日,细雨蒙蒙,笔者步入隐水村,路旁偶遇一名身材消瘦、皮肤黝黑的男子,头戴斗笠弯腰清扫路旁垃圾,他就是笔者此行要寻找到郑和平。

郑和平今年67岁,隐水村2组村民,20出头加入教育战线,辛勤培育祖国花朵。退休后,为了使自己组织上不脱钩,工作上不脱节,郑和平主动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由教育支部转到隐水村支部,担任隐水村支部第三党小组组长。

两年前,隐水村郑家湾修路,当路基修到一些村民家门口时,因为涉及到占地占山问题,部分村民有反对情绪。郑和平体会到村干部调解的困难,主动请缨参与协调工作。他东奔西走,为村民讲政策、说道理,村民们渐渐被他的诚心打动。如今,郑家湾水泥路方便了村民,也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郑和平积极传达上级政策精神,配合村干部做好疫情防控、护林防火、农村清洁等工作,还积极宣传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事一议、林权改革等相关惠农政策。脚踏实地的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老百姓的心中。

勤动笔,抒写农村新气象  

隐水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优越的旅游资源,被称为“千古一村"。郑和平利用农闲时间走巷入户,全力挖掘、整理,并积极对外推广宣传。

隐水村北坑有着“九代连中十秀才,公鸡打鸣叫子曰”的美称。那些透着书香的雕板吸引着他,经过认真考究他终于写成了《北坑的雕版印刷》,并刊发在《通山周刊》上,接着又在报刊发表了《千古一村——隐水》《神仙洞府,天然迷宫》《聂龙与水将军》《春回隐水洞》等一系列隐水村风物和掌故。

为了发掘隐水的红色文化,他数十次采访、收集老红军郑自兴的生平故事,参与组织编排“纪念红十七军歌舞会”的多次在通山电视台综艺频道播放。

同时,郑和平利用村里“红白理事会理事”的机会及时发现孝子、贤媳榜样,写成了《孝子贤媳奉母十七年》《孝顺媳妇徐仙桃》《娘,就是娘》等见诸报刊的文章,树立了一个个典型,捧回了一块块奖杯,为弘扬孝义文化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郑和平还是义务的新闻通讯员。他借参加村组织活动的机会,发现亮点,及时采写新闻。《隐水村组团赴南林桥镇参观学习》《借他山之石攻隐水之玉》等及时有效的报道宣传了隐水村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流汗水,只为家乡更美好  

隐水村郑家有一条大港,村民沿港两岸合面而居,这条港是郑家的门面,却也因村民乱扔垃圾成为了“面目全非”的大垃圾池。为了改善环境卫生,郑和平一方面向村民宣传环保常识,提高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自发清除河道两旁的茅草,清理河道垃圾,保持河道的畅道、清洁。

在积极做好“文明巡防员”的同时,郑和平也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今年疫情期间,郑和平利用空闲时间将防疫常识和防疫措施制成录音,利用文化礼堂的广播设备适时播放,整天骑着单车带着录音喇叭走村串户巡回播放。同时组织小组的党员、群众代表等,砍竹设卡,带头守卡,守护村民的生命健康。  

“隐水的每一个角落,我都了然于心,我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郑和平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隐水的文化历史,感受到隐水村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继续发挥自身的余热,为家乡的发展源源不断贡献自身的力量。

(编辑:刘正杰   编审:唐成)










(作者:郑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