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如井,风不搅扰最好! —— 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孔帆升


不久前,中国作家网公布了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新会员名单,共计663人,其中湖北34人,我县本土作家孔帆升名列其中。据了解,孔帆升是通山境内首位加入中国作协的人。日前,他收到了崭新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11月27日,孔帆升接受了通山周刊的专访。




通山周刊记者明洁

您已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为通山人,很为您感到骄傲。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孔帆升

非常感谢县融媒体中心的关注,感谢明洁的采访,同时感谢身边与远方给予我温暖的人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山沟里爬出来,什么也不懂,从农民、民办教师变成干部,走上了行政,在乡镇政府工作。终于有碗饭可吃,每月还有几十元工资,养活自己没问题。有钱就买书,顺手在单位里翻翻报刊,养成了写日记与学习笔记的习惯。其时是有些惶恐与担忧的,性格内向,什么门路与关系都没有,又不善与人交谈,基本上是半封闭状态。但是基层工作又非得面向实际,处于各类问题与矛盾的焦点,人又正值青春期,所以有焦虑、有想法、有棱角。一有空就写几笔,那其实是生活感想,根本不叫文章。其时阅历少,阅读很有限,只是想表达,想发表,有股狠劲,不太服输。真正算得上发表了文学作品的,那是1985年在《知音》杂志,发了一篇感情丰沛的书信体抒情叙事散文。主编雷一大先生不厌其烦地回信、指点、修改,最后连笔名也是他起的。因为是第一次上省刊,所以始终记得。


通山周刊记者明洁

能谈一谈您的文学成长之路么?写作中受到什么人影响?


孔帆升

路是靠自己走的,尤其是文学创作之路。不断努力,不停地行走,总是会有新发现,也会遇到新困难,当然也会一路上碰到热心人、好心人、奇人、高人。在他们的引领与影响下探索,慢慢上路,慢慢领略一些风景,拾一些花草野果,蘑菇或是地衣菜,自我感觉味道也还不错,于是又往下面走,看还有没有更多更好的。资质浅,奋发不够,我从县到市,到省,再向全国冲,花了漫长的两十多年。

我觉得是文学影响了我的兴趣爱好,在对我人格形成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学带给人慰藉与喜悦,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它让我总能够看到美,看到善,记住诸多的好。早期受过鲁迅作品的影响,之后就芜杂了,书上的老师多了,遇到的高人多了,无形中对自己是种提升。写作真正有感觉,那是2000年后,2012年选刊与选本海选中采用了我作品,使我觉得不羞于言写作了,真正的自信在近几年。


通山周刊记者明洁

平素从未听到您谈到要写什么,写了什么,写得如何。在您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人和事,对您的创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


孔帆升

我钟情于张晓风的散文,但任何大师的风格我都学不了。说到对我创作影响大的,我想应该是故土情结,是山水与自然界各种风物,是乡情。对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我总想通过笔记录下来,升华一下,这样也不枉来世上走一遭。我历来无远大理想,就剩一点文学梦想。它使我忽视了世人看起来十分了不得的东西,而我认为了不得的是文学语言之美。

近年恋乡情深,基本上就在通山转,走了许多村庄与山林,受通山美丽的山水感染,我把这种景象,这种美的感受写下来,然后在全国各地发表,我觉得这是我非常自愿、非常有意义要做的事情。


通山周刊记者明洁

您怎样给自己画像?


孔帆升

应该说,我比较安静,不怎么口头表达。我一直在阅读,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观察与感受,一直在坚持笔耕,从这点上说,我算得上一个执着的人。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使我欲罢不能,是大师与老师们的艺术成就让我不敢松懈。平素发表了些作品,并不敢沾沾自喜,亦能自知之明地对待溢美之辞,冷静地置妄言粗语于不顾。活到现在,可能除了疾病与死亡能左右我之外,没有什么能够改变我的初衷。

严格说,我只是个有点成就的业余作者。如果拔高一点,算是一个比较努力与平和的作家。说到作家二字,真是太惭愧了。与众多优秀作家比起来,我的根本不值一谈,谈之则有失文学风范。

我只有学习的份。他们,有的是高山仰止,有的望尘莫及,我必得保持既谦虚又自信,既卑微又努力,既执着又洒脱的态度,好好爱文学,同时也让文学有时也爱上我。这是对等的,又是不对等的。对等是,有付出必有回报;不对等,指的是一个基层文学爱好者,要出人头地,受到文学的青睐,取得一些成就,必须投入大量心血。除此,别无他途!


通山周刊记者明洁

写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需要耗用大量的人生经验,当自己的人生经验被写得趋于枯竭的时候,您怎样补给?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孔帆升

我有过没什么可写的时候,有过焦虑,但从未想到要放弃。我好好爱它,不离不弃,至于它怎样对我,顺其自然吧,强扭的瓜不甜。它爱的人太多,顾不上我,这很正常。我不怨它。只要努力了,心情就好。还有什么比心情好更好的呢?文学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平凡作者董永的幸运不会有那么多。我有羞涩之心,亦有自知之明。

遇到写作枯竭之时,我会通过阅读,通过采访,通过生活,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唤醒自己休眠的写作。创作的灵感也正由此而生。


通山周刊记者明洁

您写作的题材散文居多,能否谈一下您对散文写作有着什么样的独特的领悟?


孔帆升

迟子建说过一句话,大意就是作家的本领是善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亮光,把火焰放大。去年采风期间,《长江文艺》副主编吴佳燕对通山作者讲过的一番话,很启发人,她以“隐水洞”与“九宫山”作比喻,很精辟,大家可以找来审读与领会。

我在散文深度、高度、温度,以及灵动性上有追求,但做得不好。个人阅读较杂,近年加上了小说与诗歌的元素。在与文友或学生交流时,有过一些关于散文的所谓心得,但很快连自己都忘了。前些年,当我略有成绩时有各种评价,权当鼓励吧。近年写作只在乎自己感觉了,纯粹为了取悦自己,达到自己所要求的标准,这样写起来更能进步。

散文里有诗意,这可能是我作品中流露的蛛丝马迹。注重细节描写,是我从小说中汲取的营养。努力精准地用词,顺畅自然地表达,剔除华丽回归朴素,是我近年的追求。


通山周刊记者明洁

作为通山境内唯一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您对通山文学怎么看?  


孔帆升

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怕自己看走了眼。就说点感想与印象吧。通山山清水秀,人才济济,我只是48万人民中普通的一员。社会各界有许多人值得我敬佩与学习,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光芒,让我感到温暖与鼓舞。我感恩咱通山县,感恩许多伴我成长的人。

通山热爱写作的人多,有成就的也不乏其人。内行人看门道。往往是开水不响。那些默默耕耘,对文学怀有虔敬之心,对人始怀诚善之意的人,往往不在各种台面上热闹,这样的人与我性情相投,虽无过多交往,实则神交久矣。

我们县有众多作者不计名利,为文学与社会出力,县里凡有写作任务,大家就立即全身心投入,苦心孤诣地写出大量作品。在通山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这些写作人是有贡献的,我希望社会上对这些人有起码的尊重与认可。

通山有不少人爱文学,但文学还远远地与他们保持着距离。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善良纯真,他们的诚实与担当,他们无怨无悔地读与写的精神,常常令我感动。有人开着私车奔走在扶贫釆访的山路上;有人放弃双休日去车间与学校采访典型;有人不顾疫情深入医院、隔离点、留观点及时报道抗疫事迹;有人骑着摩托或自行车在地头田间征集资料;有人在与病魔斗争中秉笔书写志史人物;有人甘愿与孤苦病残者在一起,当他们贴心的义工;有人恭谦勤谨,数十年淡泊人生与文相伴;有人孜孜不倦收集山歌、故事、传说、研究通山方言;有人别无他求,乐于奔波在送文化下乡的途中。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我深为感动,也深以为荣。我觉得通山文人比较讲团结,比较清纯,大致能抱团取暖,极少拆台损人的。


通山周刊记者明洁

您怎么看待文学氛围,对此有何想法?对身边的文学人有什么要说的?


孔帆升

我很反感有人开口闭口:“你们文人……”,好像身为文人就有多么不堪,多么可笑,多么无耻,多么低劣。带着几分讥讽与不屑,以偏概全地抹掉文人身上的光。每每遇到这种情形,我必反问对方自己是什么人,哪些方面比文人高尚了。真是不可理喻!

可见,在一个轻视文化的环境下,文人加强自身修养,文人间相互尊重与帮助是多么重要。

我作为本土作者,在加入中国作协上起了个抛砖引玉作用,相信随后还会有人加入。只要坚持,多写多发表,不断扩大影响,这扇大门迟早会为他们打开。我想说,成为某级作协的会员或担任某作协什么职务,真的完全不是写作的全部,它只是一个目标与新起点,用来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是可以的,用以炫耀实属毫无必要。我要求自己做到热爱写作,而非热衷虚名;要追求文学,而非稀罕所谓的文学活动;要过得充实愉快,而非肤浅纠结。

想说的太多,浓缩成一句话: 无论你是什么,做好自己就行。


通山周刊记者明洁

文如其人,在您的作品当中,有没有能特别描绘出自己的个人画像的文字?如果没有,能否写一段?


孔帆升

我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何印象,这不是我考虑的问题。读者从文字里读出怎样的我,更不以我意志为转移。说好说差都证明在关注我,但我在乎的是享受写作过程,没闲心去计较别的什么。

真诚二字可能是我本质吧。

心静如井,风不搅扰我最好。

再次谢谢所有该谢的人与物。

孔帆升,通山县下泉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首届文学人才,通山县作协名誉主席。在《人民日报》《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青年作家》《长江文艺》《芳草》《短篇小说》《牡丹》《湖北日报》《经济日报》《检察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物》《深圳特区报》《海南日报》《长春日报》《楚天都市报》《杂文月刊》《语文报》等数百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散文被转载与选载,成为人教版高中教材或高考训练题。已出版散文集4部。主要作品有《渐行渐远的瓦》《乡村老屋》《秋是天空飘落的心情》《旧光线》《乡村器官》等。

(编辑:葛素文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