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
高赛村的王家畈村落外
淦河的水已很浅了
很难想象八十多年前
这里曾经是通达咸宁县城
可至江夏金口的水路码头
是本地连接外部世界的重要门户
但现在码头早已不在……
不过
在王家畈村口依然存留着
一所民国学堂建筑
虽已残损
但墙体保存尚好
于寂然中屹立
这座学堂,有着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随着镜头
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
据王氏家谱记载,王职夫出生于1873年。善货殖、交孚中外,尤精通外国语。1922年被在汉的咸宁同人公推,任咸宁会馆会长,是一时汉上巨贾与名流。
王职夫一生热心公益事业,无论在汉还是在家乡,多有善举。
捐建王家畈学堂
关于王职夫和王家畈学堂,流传着“一个鸡蛋和学堂”的故事,一直被讲述至今。
在1937年,为使儿孙将来有一个读书之地,王职夫决定捐款,在王家畈做起了一所当时算得上一流的学堂。这所学堂整个造型将古典欧式的风格和鄂东南的建筑样式融合,也是汉口租界非常鲜明的外来元素结合的产物。学堂做起后,他想出一个点子,让全村一家出一个鸡蛋给学堂。意思是说:“这个屋家家都有份,不是我一个人的,我的儿孙将来不可能来认这个祖业,这是大家公共的财产。”
王职夫在自撰的《王氏私立开元小学序》中表明心迹说,自己建这个校舍,规模宏远,高出乡间寻常校舍,并捐良田,是期望王氏子弟能多出人才,让王氏兴隆,对国家与风俗有所裨益。
建成后的66年间,王家畈学堂一直坚持乡村办学,用文化浸润了一代代王家畈的儿女。一直到2003年,终因“撤点并校”而停办。在2010年,因无人维护,屋顶坍塌。
为武汉大学率先捐地
武汉大学1929年启动珞珈山校舍建设,在征收土地时,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王职夫率先主动捐赠土地,为武汉大学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块地东临东湖、北依侧船山、西邻是乐义堂、面南程家山,总有一百多亩。为此武汉大学特别通过了《王职夫咸宁免费学额简则》,每年给予咸宁籍学生两名免费名额,十二年为限。
岁月如烟。1957年,84岁的王职夫在武汉鄱阳里旧居中老去,留下一段热心公益的佳话。而王家畈学堂也已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正在计划启动全面保护的工作。
王职夫于战乱之时仍不忘桑梓,坚持乡村公益教育的善举,在时间长流里,蕴藉的正是“厚德尚学 勇毅笃行”的咸宁精神,其人其事值得回忆。
来源:咸宁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