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进入腊月,大街上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记忆中的年味,难道不记得吗?寒冬的暖阳下,腊鱼、腊肉、腊鸡、腊肠随处可见,成为惹人注目的一道风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太多,不能一一叙说……
我们中国人说到过年,往往要到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完,才算功德圆满。在民间还有“月半大于年”的说法,可见它的重要性。2008年6月,元宵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贴上了“非遗”的标签。元宵节最重要的事,并不是吃汤圆。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每年的元宵节我们感受最浓的年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记忆。
扫除四旧年月,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每年元宵节时,在东西湖国营农场,那些河南迁徙至湖北的妈妈们还是没有忘了让自己的孩子们高兴高兴。她们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把年三十吃饺子留下来的面粉,做成“粮囤儿”形的灯,放在蒸笼里蒸熟,等晚上插上灯芯,倒些菜油里面,燃着便成了元宵灯。孩子们难得的欢乐,保留了一丝丝节日的气氛。
我们湖北人就没那么讲究了,有的人家会把炒菜用的萝卜掏空,插上灯芯后倒些菜油也能点着,也算是苦心孤诣地做成了一盏元宵灯。那时,我见到的最“华丽”的灯,是下放到大队的知青小学李老师做的那一盏灯:一根小竹棍,顶端用彩带挂着一个罐头玻璃瓶,瓶外贴有鲜红的剪纸画,瓶内点着小半截蜡烛。虽很简单,却也精致好看。
“火树银花不夜天,盛大焰火闹元宵。”记忆中的1999年,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澳门及时回到祖国怀抱。那年的正月十五,首届焰火节吸引了武汉西郊二十多万人前来观赏。各农场观灯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吴家山的人则扶老携幼,相约五环公园。昔日的“龙须沟”,现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五彩斑斓,人山人海。更吸引人的是大型程控彩色喷泉,入夜,彩灯、喷泉交相辉映,流光溢彩,壮观迷人。似瀑布倒挂,似风摆垂柳,音乐声中,此起彼伏,如梦如幻。这里成了节日湖区人民最好的游乐场。
闹元宵——武汉市最大规模民俗踏街巡游2018年3月2日在临空港举行,超过二十万的群众热情互动。俗话说得好,“十五闹元宵,百里不同俗。”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由于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也有着多种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形式集中起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表演活动,即元宵民俗踏街,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几届。缤纷亮相的花车,踏街路上述说着新年祈盼。
这么精彩的元宵踏街巡游表演,你置身其中,是不是觉得这个新年的不一样呢!“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各地元宵节日呈现出来的独特习俗景观,使我们的“非遗”产品越来越丰富,充实了咱们老百姓的节日文化生活,让社会主义的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岁月流逝,世事难料。庚子年的疫情肆虐,红红火火过大年的节奏不得不放慢脚步。不能相聚,隔屏的祝福会让我们记住那些永远的年味儿。
在一年始发,上元日的这一天,人们点燃一盏灯火,驱散整个漫长冬季的沉闷和严寒,也开启了一年的希望和温暖。但生活中好像很难出现这样一个时刻,帮我们区分四季轮转、自然气息的变换,在那一片温暖的灯火中告诉我们:你看,漫长的冬季结束了,希望和温暖,还会遥远吗?(图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