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年国土绿化面积全省第一!通山秘诀有哪些?

云上通山报道:日前,全市国土绿化现场推进会在通山举行,参会人员先后前往南林桥镇、大畈镇和通羊镇进行参观,所到之处,绿意盎然,赞声一片。

为何此次推进会定址通山?与其在国土绿化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密不可分。

“十三五”期间,通山国土绿化面积持续蝉联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从63.9%上升至66.44%,年均提升0.51个百分点,先后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省“两山”支持创建单位,选址通山,实至名归。

做好国土绿化工作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关键“第一步”,也是我市全域创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必然要求。通山“抢先一步”,其“秘诀”何在?

其一,紧抓“精准”不放松,灭荒添绿。

全省精准灭荒三年行动中,通山精准规划,制定行动方案,将目标明确到岗,锁定精准灭荒小班1657个,把任务到村组和山头地块,做到绿化一块、验收一块、核减销号一块。

精准造林,紧盯三年灭荒造林15.6万亩目标任务,坚持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封则封,并落实“适地适树”要求精准确定造林树种,三年累计完成造林25.6万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精准管护,坚持“谁投资、谁管护、谁收益”原则,落实各造林公司、专业队、造林大户管护责任,不造无主林,新造林抚育管护率达到95%以上。

其二,紧抓“创新”不放松,造林营绿。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营绿造绿亦离不开创新。

造林模式创新。通山通过政府政策激励,采用公司制、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制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造林。目前,通山旭舟林农、天宇农林、林宝香榧等林业产业基地均达到万亩以上。

经营模式创新。通山充分结合各地实际,分别推出了公司+基地+合作社(村组织)+农户“4+”、“农户+村委会+公司+基地”两种模式,有力激发了村民参与植绿造绿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模式创新。通山将脱贫攻坚与实施林业项目相结合,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提供资金和岗位,4万农工实现就业,实现集体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三赢”。

其三,紧抓“产业”不放松,扩产兴绿。

持续发展绿色产业,同样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力举措之一。近年来,通山通过发展林业板块基地、组织专业合作社、培植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实现连续六年国土绿化面积以每年10万亩以上速度递增。

在延伸产业链方面,通山围绕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动林业产业由单一种植转向精深加工。引进广州八福康企业,承包3000亩荒山种植枇杷等经济树种;引导广东华星集团研发枇杷饮料,实现了鲜果向饮料转型升级,以产业发展助推国土绿化。

此外,通山还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以“绿色示范建设”带动域内增彩增绿。目前,通山已建设省级绿色示范乡村53个、国家森林乡村8个,乡村振兴示范点18个。

全面推进国土绿化是通山实现“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目标的必经路径,还需持之以恒、全力推进。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领会上级关于国土绿化工作指示精神实质,充分认清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当然,充分认清当下不足之处、补齐短板也是重中之重。需进一步扩大荒山绿化范围,尽早实现荒山绿化全覆盖,加强抚育管护力度,确保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同时,还需在绿化水平和质量上再下功夫,加强技术指导、提高绿化标准,以更高标准推进各项绿化工作,为早日实现“山通水富、绿色发展”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咸宁日报 记者 宋文虎

(编辑:徐微   编审: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