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全媒体记者 阮翀)春寒依然料峭,娇嫩的桃花已然开始争春。洪港镇西坑村村口的竹制品加工厂已是机器轰鸣、开足马力,忙碌起新一年的订单。
西坑村是通山边远的山区村落,背靠满是竹林的大山,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河堤杨柳依依,修竹丛丛,两岸楼房整齐林立,许多村民家门前挂着最清洁、文明户、平安户、乡贤的牌子和荣誉,好似一位着装体面的主人夹道欢迎山外来客,一种幽静又不失活力感油然而生。
走进村支书朱必海的办公室,笔者和这位在村支书岗位上坚守了三十多年的老支书聊起了村子发展的话题。
“脱贫离不开产业、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产业、乡村振兴产业便是第一位。”说到产业,老支书将自己的“从业生涯”娓娓道来。
一九八六年,当时村里最高学历的朱必海成功当选了村支部书记,他望着满山竹林,就想着依托当地的竹资源带动村民致富。但是小农思想的西坑人依靠出售原竹也能填饱肚子。直到九几年,市场对原竹的需求逐渐下降,加之利润微薄,很多村民果断地放弃了农耕生活,加入到打工一族,一些积累了财富的村民摇身变成了镇里人、城里人。村子逐步沦为“九九六一”村(只剩老人和小孩)。
穷则思变。朱必海带着村干部先后去浙江、湖南考察楠竹产业,他想带着村民走出一条楠竹产业发展的路子。接下来的日子里,竹林垦复,竹席、竹筷、火纸、竹碳加工被摸索个遍,竹笋也被做成了特产,有效地将竹子效益最大化。朱必海说,因为原竹的利润较少,只有把竹子综合利用起来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让村民早日步入小康。
作坊办起来了,员工怎么解决?大多青壮年要么走出了大山,要么太零散不愿意来厂里上班,到村外请工又不划算,整日在田地刨食的山里人没手艺产量低,收入少了不愿做、受了批评不愿做、时间太固定顾不了家不愿做、到了时间工资没到位也不愿做的比比皆是。
面对如此局面,朱必海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再难也不能阻挡产业的发展。朱必海一边积累着竹制品加工厂发展的经验,一边积累着村级经济,同时还摸索着村庄发展的长远之路。特别是脱贫攻坚行动展开后,借着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多年来的好政策,不断地巩固提升着西坑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了能让大家在村子里安心住下来,村里就着手合湾并组把人口集中起来,做村庄规划把村子格局定下来,到城里花更多的钱请教师把教育抓起来,做实基础建设让群众方便起来,建立村规民约让村民的思想和行动规范起来。五年间,异地搬迁六个小村庄,40多家农户,建起小作坊,小茶园、小基地10多个,更大化地集约了人力与土地资源。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西坑村在朱必海的带领下坚持了下来,如今竹制品加工厂每年都会给村里带来3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规模和效益还在稳步增长。环境美了、道路通了、村民住进楼房了,村里也有了名校大学生,村民的幸福指数提升了。
“只有产业振兴才有人才振兴,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助力组织振兴,只有产业振兴才有乡村振兴的未来。”朱必海认真地说,在今年开始的乡村振兴中,西坑村将更加群策群力,奋力拼博,去创造出一个更美丽、更人文、更富裕的新西坑,使1300多西坑人在振兴的道路越走越激昂。
向着振兴的道路,西坑人步履沉稳,振兴的步伐迈得更坚实……
(编辑:徐微 编审:唐成)